Quantcast
Channel: 活得科學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153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處女可以使用月亮杯嗎?

$
0
0

最近月亮杯的議題在媒體上沸沸揚揚,各種正反意見都有。但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似乎被解讀成「處女」跟「衛生習慣不良者」不適合使用。看到這則新聞,團隊的醫師們覺得,恩,有點怪怪的,這位醫師的想法可能是沒有被完整寫出來,被媒體斷章取義吧?因此團隊婦產科醫師決定跟家醫科醫師一起合作寫這篇文章,把有關陰道的相關重點解剖知識,和月亮杯的重大關鍵資訊整理給大家一次看懂!(握拳)

月亮杯是什麼?月亮杯長什麼樣子?

月亮杯可重複五到十年甚至更長!圖/MedPartner 提供

「月亮杯」已經被發明超過一個世紀了,基本上是一個柔軟有彈性的杯裝物,常用的材質有矽膠、橡膠、TPE 等等。使用時把它捲起來推進陰道內,就可以接住經血,一段時間後取出、倒掉經血、洗淨,就可以重複使用。通常可耐用到 5-1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月亮杯最大的賣點就是「環保」,而且「比起衛生棉非常省錢」。

要知道月亮杯怎麼使用,首先要了解一下月亮杯的結構啊~月亮杯通常有個環狀的開口,杯狀的結構,加上一個突出的底部結構,讓妳方便取出。就是這麼簡單的設計,而且一體成型,所以基本上不太會壞。在歐美是除了衛生棉以及衛生棉條以外,女性在生理期間的另外一種選擇。

處女膜長什麼樣子?

處女可不可以使用月亮杯?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認識一下處女膜。

在問問題前先來了解女性生殖器。圖/MedPartner 提供

這是正常的女性外生殖器外觀,處女膜 ( Hymen ) 是位於陰道口的一層薄膜,有多薄呢?大概只有 1-2 毫米這樣的厚度。這片薄膜的兩側都是粘膜,通常會有開孔,稱作「處女膜孔」,所以即使是處女,在正常狀況下,還是可以經由處女膜孔讓子宮內膜剝落形成的月經排出。

為什麼要有處女膜呢?目前沒有非常確定的答案。但有一假說是,女性在青春期發育前,因為雌激素分泌量少,因此陰道黏膜的分泌少、皺褶少,因此抵抗力比成年人差,處女膜扮演類似防火牆的角色,稍微阻擋外界病菌進入陰道內。一但進入青春期,卵巢開始發育,雌激素分泌量多之後,這層薄膜的意義就更不明確了。

處女膜的各種型態。圖/MedPartner 提供

處女膜有分長多種造型。啊,不是啦,是分型。上面的圖是常見的處女膜分型,其中「閉鎖型處女膜」是有需要治療的。因為月經會無法正常排出,這樣的女性通常會伴隨週期性腹部疼痛,需要手術做個開口。至於其他的許多種分型,就只是分型,臨床沒有太大意義。妳也不用擔心自己處女膜是哪種型,反正有症狀就去找醫師,醫師會幫妳處理。

為什麼要介紹這個分型?就是要讓你知道,處女膜就是一層膜,「有開口的都沒問題,沒開口就有問題」。處女膜也會因為性經驗、生產等等因素,產生不同的形狀,通常生產後處女膜就幾乎只剩下一點點殘留的組織。所以在那邊爭執有沒有處女膜其實有點無聊,就算生過都還會有一點啦。

處女膜也不一定是性交或生產才會裂,劇烈運動或跨騎的動作都有可能裂。處女膜也不是性交就一定會裂,有些女生處女膜天生開口就比較大,而且彈性也很好,可以在發生性經驗之後都仍然保持很完整的狀態。

所以男生不要以為跟處女性交就會像從 500 c.c. 飲料的封膜插根吸管進去,會出現「啵」一聲處女膜破掉然後流血,沒這種事啦。看完上面的分型你就會知道,這沒個準的,「啵」一聲這個從來沒聽說過,但會不會破掉流血呢?如果處女膜開口不大的話通常會,但如果沒有,先不要懷疑對方是不是處女,有時候是要檢討你自己的(無誤)。

所以處女、衛生習慣不好還可以使用月亮杯嗎?

落落長講這麼多,回到原本的問題。處女可不可以使用月亮杯?這位施主,這個問題要問問妳自己啊!如果妳在意「一定」要有處女膜,那你可能最好連腳踏車都不要騎,因為也有機會破。真的這麼在乎處女膜,還有第一次性交有沒有流血,那你可能必須做的是第一次性交前先請醫師幫妳檢查一下,如果可能已經破了,或看起來不太會流血,那有種手術叫做「處女膜修補術」。如果妳覺得這什麼年代了還要在乎處女膜這玩意兒?那妳就安心使用吧!

至於衛生習慣不好的人就不適合使用?應該說,衛生習慣不好的人不管用什麼都會出問題啊!用棉條跟衛生棉也是可以用到感染啊!這樣的女性需要強化的是衛生習慣,而不是避免使用月亮杯啊!

所以並沒有真的什麼人一定不適合使用月亮杯。主要還是取決於女性的自主,妳自己喜歡不喜歡使用的感受與經驗最重要。

月亮杯的正確使用方式

要如何放置月亮杯呢?圖/MedPartner 提供

使用前要先依照仿單的建議方式清潔,然後將杯口折疊起來,把陰道用手指微微打開,再把月亮杯塞入,緩緩推至子宮頸下方,然後把手放開就完成了,基本上有彈性的月亮杯材質就會跟妳的陰道壁完全密合,產生一個負壓,因此平常你在動的時候,是不至於會掉出來的。

記得要先解除負壓再拿出來!圖/MedPartner 提供

要如何取出呢?首先肚子要先用點力氣,就像生孩子那樣。啊,妳可能沒生過~換個方式說,那就有點像大便一樣,增加腹部的壓力,杯子就會往下掉一些。接下來把手指伸入陰道內,先把月亮杯的杯壁跟陰道壁稍稍分開,就可以解除負壓。不要忘記這個動作,不然硬拉出來,你的手跟負壓在拔河,陰道會有點痛。接下來捏住杯底結構把杯子緩緩拿出來就可以了。當然拿出來的時候要小心點,避免經血灑出。

會有網友問,月亮杯會不會掉到子宮內?

掉進子宮的機率微乎其微,請放心。圖/MedPartner 提供

請看一下陰道的側面解剖圖,有個東西叫做「子宮頸」很棒的,它擋在陰道跟子宮的中間,是一個很有彈性的環狀結構,開口除了生產時以外都超小,要讓月亮杯掉到子宮裡面,這種機率趨近於零啊⋯⋯

月亮杯使用上的注意事項

圖/Michelle Tribe@flickr

相關的注意事項,請依照你使用的廠牌仿單指示去做。以下是幾點注意事項:

1. 「注意清潔」,一定要照著仿單的清潔方式去徹底消毒喔!
2. 修剪指甲,不然放進去的時候可能刮到自己小妹妹 QQ
3. 要記得拿出來。放超過 24 小時會有感染風險。使用這類產品最危險的狀況是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但正常使用幾乎不可能發生。但不管是棉條還是衛生棉還是月亮杯,你都不應該超過這個長的時間不換,畢竟陰道不是無菌的啊~~~

除此之外,都是一些使用的小技巧,沒太多真的需要注意的事情了。

至於使用月亮杯會不會不舒服?施主啊,這是妳的身體,會不會不舒服要問你自己。至於其他人說舒不舒服,那是其他人的事。如果是一些沙文主義者一直在講會不舒服,請不用理他。妳去聽一個沒陰道的人跟妳講用月亮杯舒不舒服幹嘛?這問題問妳的女性朋友還比較有意義。

目前國內引進月亮杯的廠商只有一家,我們沒收業配,也沒要幫廠商代言,我們也不保證它的產品一定很棒沒問題。但通過國內醫療器材查驗許可上市,就有一定的政府監管,基本上民眾可以依照仿單上的建議使用方式自行使用,若有任何狀況或後續不良反應,可以向食品藥物管理署回報,政府也會發出相關通報,並做出相對應的管理措施,一般來說暫時不必太過擔心。

寫這篇文 MedPartner 團隊的醫師主要是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每位女性都應該有自己身體完整的自主權,在正確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下,清楚了解產品的狀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是醫學倫理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知情,且同意。沒有人有權利,或用各種看似想「保護妳」的話語包裝,去剝奪妳對對身體的自主。

各位女孩們,月經已經夠辛苦了,要用什麼東西,就自己徹底搞清楚優缺點,自己好好做決定吧。不管妳想從環保、經濟、舒適程度還是什麼角度去考慮這類產品,妳的身體,妳的處女膜,妳自己的使用感受,何必去聽別人指指點點呢?不是嗎?


  • 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The post 處女可以使用月亮杯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愛滋的恐怖不是病毒,而是惡意解讀的假資訊

$
0
0

近來部分反對婚姻平權的團體,在網路上瘋傳「XX 國家的愛滋患者持續增加,所以台灣不應通過婚姻平權法案」[註 1],試圖用愛滋的恐懼來影響輿論,但都是試圖誤導民眾的資訊:

.今日南非,明日台灣。若我們以為可以置身事外,不謹慎應對,那絕對是天真!680 萬人,南非感染愛滋病的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1

.近年在麻州 HIV/AIDS 的案例上升地相當可觀……2

事實上,南非和美國麻州在通過婚姻平權法後,每年新增的患者都逐年減少的啊!如果真的關心台灣防疫的話,就不應該散佈錯誤的資訊!

事實一:在南非,通過婚姻平權後,愛滋病的新增感染者呈現下降的趨勢

從聯合國在 2014 年公佈的資料來看3[註 2],南非在通過婚姻平權後,每年新增愛滋感染者的人數逐漸下降!(圖 1、2)促進婚姻平權不會影響愛滋病疫情!(南非在 2006/11/30 通過婚姻平權法)

圖 1:南非 1999~2013 年每年愛滋病患者新增人數。圖/取自聯合國3;中文資訊為本文作者加註

圖 2:南非 1999~2013 年間,年輕族群愛滋病患者比例變化。圖/取自聯合國3;中文資訊為本文作者加註

事實二:在美國麻州,通過婚姻平權後,愛滋病的新增感染者呈現下降的趨勢

從美國麻州衛生部的公開資料可以了解4自從婚姻平權通過後,每年新增的愛滋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都逐漸下降!(圖 3)促進婚姻平權不會影響愛滋病疫情!(美國麻州在 2005/5/17 通過婚姻平權法)

圖 3,美國麻州 2000 – 2013 年間,新感染愛滋病和死亡人數比例變化。圖/取自美國麻州衛生部4;中文資訊為本文作者加註

事實三:在南非,愛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異性間性交,和母子垂直感染

愛滋病在南非的主要傳播途徑,為異性性伴侶的性交和母子垂直傳染 5。而背後的問題在於保險套的低使用率、互相重疊的多重性伴侶、「給糖吃的乾爹」-跨代性交等原因[註 3]。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對抗愛滋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和醫療,讓別人結不了婚並不能防治愛滋病!當然,說不定其實有些團體真的很關心南非,那麼你可能需要知道以下這些事實:

如果你真的關心南非,你必須要知道的

事實一:在南非,女性感染者遠超過男性。由於性別權力失衡,年輕女性疫情十分嚴峻

「Sugar Daddy」一詞,中文可譯「給糖吃的乾爹」。在南非,由於貧富差距等因素,年長男性會用金錢資助年輕女性,而年輕女性會以性交作為回報 5,6。由於年輕女性屬於權力弱勢的一方,很難要求年長男性進行安全性行為 5,6。而文化所致,互相重疊的多重性伴侶在南非是普遍的情況 5。在上述等因素影響下,女性的感染人數比男性高(如下)、年輕女性的感染比例比男性嚴重許多(圖2、4),而孕婦感染愛滋病的比例更高達 30.2%(2010 年調查)5

南非 2015 年現況(資料來自聯合國7

感染愛滋人數:約 7 百萬人(670~ 740 萬間)
超過 15 歲的女性感染人數:約 4 百萬人(380~430 萬間)
15~49 歲人口感染率:約 19.2%(18.4~20.0% 間)
0~14 歲孩童感染率:約 24 萬人(21~26 萬間)
2015 年因愛滋病死亡人數:約 18 萬人(15~22 萬間)

圖 4:南非 2002~2008 年間,年輕族群愛滋病患者比例。圖/取自聯合國 5;中文資訊為本文作者加註

事實二:在南非,曾因為總統的錯誤認知和民間迷思,讓愛滋病嚴重失控

在 2000 年上任的南非總統姆貝基(Thabo Mbeki)與衛生部長查巴拉拉姆希曼(Manto Tshabalala-Msimang),居然倡導「愛滋否定論」,認為愛滋病的起源是來自於飢餓,而非病毒。在政治影響下,政府和科學家的鴻溝日劇加深。在兩人執政的八年期間,南非對於愛滋病的防疫、研究等嚴重地和世界脫離,導致了今日的現況8。而在南非的部分地區,曾有女童被強暴,因為當地謠傳:「和處女性交可治癒愛滋」(註:這是完全錯誤的!)9,10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人瘋傳假消息的世界,多可怕。

圖 5:南非街頭的一則公益標語,呼籲成年男性不要輕信「強暴少女可治癒愛滋」的說法而糟蹋少女。圖/By Jeppestown @ flickr, CC BY-SA 2.0

事實三:在南非,現在的防疫措施包含了宣導安全性行為、正確的知識。(請注意,防治愛滋,不需要阻擋婚姻平權!)

在聯合國資料中說明5,南非目前的防治主軸有[註4]:(1)降低透過性行為傳播的機率;(2)降低透過靜脈注射毒品傳播的機率;(3)降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的機率。所以他們在擁有正確知識的人口比例、15 歲以前有性經驗的比例、多重性伴侶的比例、使用保險套的比例上持續的努力,用正確的性知識來防治愛滋的威脅(如下)。

南非於 2012 年公佈的防疫政策指標(資料來自聯合國5

15~19歲間,有正確的愛滋安全性行為知識,且能判斷錯誤迷思的比例:28.1%
15~19歲間,在 15 歲以前有性經驗的比例:13.1%
15~19歲間,最近一年裡擁有多重性伴侶的比例:20.6%
15~19歲間,最近一年裡擁有多重性伴侶、且使用保險套的比例:88.1%
15~19歲間的女性,最近一年裡擁有多重性伴侶、且使用保險套的比例:67.7%

從這裡我們可以從南非的政策發現,刻意誤導的資訊才是國家防疫真正的威脅!而這些假資訊,都犯了過度解讀、邏輯錯誤、沒有查證的問題:

過度解讀:許多的議題背後都有錯綜複雜的因素,比方說南非的疫情背後有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惡意地將愛滋病怪罪在特定族群,只是一種「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一廂情願罷了。
邏輯錯誤:愛滋患者人數逐漸增加,不見得是疫情氾濫,更有可能是醫療照護有了顯著的成效,將愛滋病轉變成慢性病,讓患者的壽命和健康人一樣。
沒有查證:南非和美國麻州通過婚姻平權法後,每年新增愛滋患者人數趨緩,但傳播資訊的團體卻不曾查證,憑空想像真實的世界。

在資訊廉價的時代,正確地判讀、思考的能力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你真的關心同性間性行為的愛滋病防疫,你可以這麼做

當然,在網路上瘋傳這些訊息的團體,可能其實是真心關懷同性性行為的一群人,因此我借用英國愛滋教育及研究慈善組織(AIDS Viru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rust/AVERT)的資訊11,提供有興趣的團體們,針對同性間性行為,愛滋的防疫措施該怎麼做?(1)安全性行為(保險套 + 水性潤滑劑)(2)反歧視同志,鼓勵社會、社區接受同志(3)定期愛滋病檢驗(註 5);(4)預防性與事後投藥等。

以上的資訊,提供給那些在網路上熱心關懷南非愛滋和同性性行為的團體自行取用。擁有正確的資訊,才能真正的防治疾病——防治愛滋,不需要阻擋婚姻平權![註 6]

  • 本文感謝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 朱家安,以及泛科學主編 雷雅淇大力協助

註解

  1. 嚴格來說,引發愛滋病的病毒的名稱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此病毒的人類稱為 HIV 帶原者,而如果此病毒在人體內肆虐,使疾病惡化後才會被稱為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因此嚴格來說愛滋病是患者病況惡化後的名稱,而非病毒的稱呼。但在中文的使用者習慣中,似乎會將兩者混用。為符合多數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本文暫不區分。
  2. 聯合國內部有專門針對愛滋病進行研究、防疫、教育等工作的單位,名稱為愛滋病規劃署(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 and AIDS/UNAIDS)
  3. 該份資料裡,我沒有看到酗酒和愛滋病傳播的關聯性說明。而過去的研究顯示,男性實施包皮環切術後,傳播愛滋的能力會下降,可參考 SC Kalichman, L Eaton, SD Pinkerton (2007) Male circumcision in HIV prevention. The Lancet
  4. 該國的防疫主軸不只這 3 項,有興趣者可下載 pdf 檔自行閱讀。
  5. 台灣的免費愛滋匿名檢驗請參考疾病管制署官方網頁
  6. 當然,我也不能排除有些團體其實不想防治愛滋,只想阻擋婚姻平權。但請不要傳播錯誤的公衛資訊,這對台灣反而是重傷害!

參考文獻

  1. 取自網友在尤美女立委、呂欣潔之 Facebook 板上之留言。資訊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yumeinu/posts/1285882748137675 以及https://www.facebook.com/JenniferLuTw/posts/1485258261551761。該類留言在 Line 群組裡也有流傳
  2. 取自台灣守護家庭官方網頁。資訊網址為:https://taiwanfamily.com/2199
  3. UNAIDS | 2014 SOUTH AFRICA HIV EPIDEMIC PROFILE
  4.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Executive Office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EOHHS)
  5. GLOBAL AIDS RESPONSE PROGRESS REPORT 2012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6. Amy Maxmen (2016) Older men and young women drive South African HIV epidemic, Nature 535, 335. DOI: 10.1038/nature.2016.20273
  7. HIV and AIDS estimates (2015) Home > Countries > South Africa
  8. 【疾病地圖】南非對抗愛滋的在地戰爭。Case 讀報,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9. Rape of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y: AIDS and the folk belief of virgin cleansing, The Lancet, 2004, 363, 1663
  10. On The Virgin Cleansing Myth: Gendered Bodies, AIDS and Ethnomedicine , African Journal of AIDS Research, 2002, 87
  11.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HIV AND AIDS. AVERT

The post 愛滋的恐怖不是病毒,而是惡意解讀的假資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二戰日本核分裂研究:荒勝文策與F計畫—《物理雙月刊》

$
0
0

文/高崇文|中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上一回的阿文開講提到理化研究所在二戰時秘密從事原子彈研究的「二號研究」,這個「二號」是由於核心人物仁科芳雄的頭文字 「に」與「二」一樣的發音。這一回阿文要來開講的則是由日本海軍所主導的 F 計畫。嗯,這個 F 可不是考被試被當掉的 F,而是核分裂的 Fission 的頭文字 F。這個計畫的核心人物,說來跟臺灣也頗有淵源,不知算不算是臺灣之光?他就是臺北帝國大學的荒勝文策(Bunsaku Arakatsu)教授。

荒勝文策

荒勝文策於 1890 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姫路市,他的生父叫長田重,但是他過繼給荒勝家成為養子。在從御影師範學校(現已併入神戶大學)與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後併入東京教育大學,筑波大學的前身)畢業後,荒勝文策一度在九州的佐賀縣擔任教職,後來他於 1915 年進入京都帝國大學物理學系就讀。京都帝國大學是日本利用甲午戰爭後訂定的馬關條約中國支付的賠款將第三高等學校的法學部與工學部改制而成,是東京帝大之後成立的第二所帝國大學。

bunsaku_arakatsu

荒勝文策教授。圖 / 公有領域, wikimedia commons

當時的物理系只要讀三年,所以 1918 年 7 月,荒勝從京都帝國大學物理學系畢業,之後他留下來擔任該校講師,接著在1921 年 8 月升助教授。(當時日本的大學分三級:教授、助教授、助手。現在助教授改稱准教授,助手則分成助教以及助手)。

1923 年(大正 12 年)4 月荒勝轉任甲南高等學校擔任教授。甲南高等學校是當時新設立在神戶的一所私立高等學校,著名的粒子物理學家坂田昌一就是從這裡畢業的。跟其他公立高校不同的是他強調體育與德育,而且學生人數很少,相對地學費也不便宜,算是當時的貴族學校吧!

但是他在甲南高校也沒有待太久。三年後的 1926 年 6 月,他被臺灣總督府任命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後來併入臺北帝國大學)的教授。不過在此時,荒勝文策並沒有去臺灣,而是以臺灣總督府在外研究員的身分,前往歐洲留學,直到 1928 年 10 月。

留學歐洲,啟發他對核子物理的興趣

在歐洲的這段期間,他曾經短暫在德國柏林大學跟隨愛因斯坦作研究。當時正是波爾與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而愛因斯坦期期以為不可的時候。日後荒勝認為自己受到愛因斯坦很大的影響

之後荒勝到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跟 Paul Scherrer 學習有關鋰原子中自由電子分布的研究。這時 Paul Scherrer 對新興的核子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許這影響到了荒勝。所以他接著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當時這裡可是核子物理的聖地,拉塞福以及他的徒子徒孫正展開一系列的核子物理實驗。這段在歐洲的留學經驗,也使原先立志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的荒勝文策,開始對核子物理實驗產生興趣。

taihoku_imperial_university

荒勝文策投入物理學講座全部資源,在助手木村毅一與植村吉明的協助下,他們在台北帝大二號館 101 室開始建造高壓直線型加速器。圖 / Japanese book “Showa History: History of Japanese colony" published by Mainichi Newspapers Company.,公有領域,wikimedia commons

成為臺北帝大首任物理教授

1928 年臺北帝大正式成立了,這是繼東京帝大(1886)、京都帝大(1897),東北帝大(1907) 九州帝大(1911) 北海道帝大(1918)、京城帝大(1924,今天的韓國首爾)之後的第七所帝國大學,比大阪帝大(1931)以及名古屋帝大(1939)還早呢。臺北帝大一開始只有起初只有文政學部、理農學部,1928 年 12 月 26 日為了準備擴充 1929 年度的開課講座,在文政學部增設 4 個講座、理農學部 9 個講座,其中就包括荒勝文策的物理學講座。

荒勝文策於 1928 年 12 月成為臺北帝大物理學講座的首任教授,並開設普通物理與原子論等相關課程。在帝國邊陲的荒勝忙著繼續在歐洲學到的光譜學研究,大概也沒料到他的人生即接迎接一個大轉折,將他帶往人生的高峰。

亞洲第一次成功的核分裂實驗

1932 年 4 月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的 John Cockcroft 與 Ernest Walton 利用新造的高壓直線加速器將質子加速,然後去撞擊鋰原子,結果得到兩個 α 粒子!這在當時被譽為是現代煉金術。之前大家只能用天然的放射源,放射出來的 α 粒子能量不足以將鋰原子核撞裂,而高壓直線加速器的發現讓物理學家搖身一變成了現代的鍊金師了。他們的結果刊登在《自然》期刊,一篇簡單介紹他們的新加速器,接著一篇介紹裂解鋰原子的實驗結果。

在閱讀這兩篇論文之後,荒勝向助手木村毅一說:「這是個大變動之事,我們也來試看看吧!」於是荒勝文策投入物理學講座全部資源,在助手木村毅一與植村吉明的協助下,他們在臺北帝大二號館 101 室開始建造高壓直線型加速器。兩年後,1934年(昭和 9 年)7 月 25 日晚間(因為白天太熱)他們成功了!這是亞洲第一次,也是世界第二次的分裂原子核的實驗。該次實驗重現並證實了 1H1+5B11→32He反應,並發現用高速氘離子撞擊鋰也能使鋰同位素產生 1H2+3Li6→ 22He反應。當時轟動整個日本的物理學界。

木村毅一也是從京都帝大畢業,他跟湯川秀樹以及朝永振一郎是第三高校以及京都帝大的同期生。他是 1930 年來到臺北帝大。植村吉明則是生於日本兵庫縣的一個小村莊中。隨後,他與家人一同遷居到當時屬於日本領土的臺灣,並在該處接受教育。1929 年,他從臺北的一間技職型高中畢業,並在同年至臺北帝大任職,加入了物荒勝的實驗團隊,成為其雇員。還有一位太田賴常是助教授,則是奈良人,也是京都帝大畢業的。他負責提煉重水。有趣的是整個團隊都是關西來的。不知平常實驗室是不都講關西弁呢?

順便廣告一下,二號館後來變成臺灣大學物理系館,101 室就在學生戲稱「陰氣很重,夏天不用冷氣一樣涼颼颼」的系館穿堂的旁邊。多少年來莘莘學子來來往往,確都不知道這裡曾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呢。現在二號館 101 室已經改建為臺大物理文物廳,記錄原子核實驗室加速器建造過程以及重建過程也被拍成科學史紀錄片《衝破原子核》大家應該去參觀一下。

回到日本

在 1935 年於臺北帝國大學舉辦的日本學術協會第 10 次大會的物理學會議中,荒勝文策報告了他的研究成果,當時應邀來臺的仁科芳雄聽了之後非常激賞,很快便邀請他回京都帝國大學任教。很快地荒勝文策在 1936 年(昭和 11 年)11 月轉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接任石野又吉的物理學第四講座。木村毅一、植村吉明二人也一同轉任京都帝國大學,專長為重水製造及分光學的太田賴常則留在臺灣,物理學講座由同為出身京都帝國大學的物理博士、專長於宇宙射線物理的河田末吉接手。

而他們蓋的加速器之主設備,就被荒勝文策攜回日本內地去了。荒勝文策繼續進行他的核子物理研究。在京都帝大重新建造了高壓直線型加速器,並建造回旋加速器。1939 年,荒勝文策與萩原德太郎利用該加速器,測定出平均每次一個鈾 235 原子核分裂會釋出 2.6 顆中子。

除了利用加速器進行實驗,荒勝文策也曾與木村和植村一同利用宇宙射線進行高能物理研究,並將其實驗結果發表至 1937 年 8 月的《自然》雜誌上。另外,他也開設了實驗原子核物理學與量子力學等課程,甚至連爾後於 1949 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湯川秀樹也去旁聽他的課程。當時湯川是大阪帝大的助教授。1939 年湯川成為京都帝大的教授,成為荒勝的同事。

%e8%8d%92%e5%8b%9d%e6%96%87%e7%ad%96%e8%88%87%e4%ba%ac%e9%83%bd%e5%a4%a7%e5%ad%b8%e5%8a%a0%e9%80%9f%e5%99%a8

荒勝文策與京都大學加速器的合照。圖 / By 時事通信社,公有領域,wikimedia commons

F 計畫

1941 年(昭和 16 年),荒勝文策成功利用鋰原子與質子反應產生的伽瑪射線,使鈾原子與釷原子產生核分裂反應,這使得荒勝註定要跟原子彈計畫結緣。日本海軍一開始對原子彈深感興趣,但是在得知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而且可行性不高後就放棄了。但是中途島海戰後,失去許多主力艦的海軍,回頭開始重新思索,希望開發新武器來扭轉戰局。也有一說是一開始海軍只是因缺石油想利用核能,後來才想回頭考慮製作原子彈。(前一陣子伊朗的核濃縮不也說是要開發核能嗎?只是全世界第二大產油國要開發核能,沒人相信罷了。)

艦政本部的磯恵大佐是京都帝大的校友,於是他找上了荒勝文策。戰後各方證言對 F 計畫何時開始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從 1942 年 10 月到 1944 年 9 月各種說法都有,在盟軍佔領當局 GHQ 的文獻則說是 1943 年 5 月。這個就留給專業史家來決定了。

F 計畫跟二號計畫最大的不同是荒勝一開始就決定採用離心機來提煉鈾 235,而不是熱擴散法。他估計需要每分鐘旋轉十萬次以上的離心機才能將較輕的鈾 235 與較重的鈾 238 分離。當時日本國內專做船舶引擎的北辰電機與東京計器頂多只能做到每分鐘 3~4 萬轉,受制於高速旋轉產生的磨擦現象。東京計器與荒勝的實驗室都想將空氣壓縮再灌倒扇葉上產生高速旋轉。同時荒勝也找上古屋的住友金屬工業幫忙,因為離心機要承受相當於 10 萬 G 的壓力,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掌握。但是住友金屬沒多久就被炸成廢墟了。

一直到戰爭結束,荒勝都沒有蓋出他需要的離心機,F 計畫是徹底地 F 掉了。倒是配合荒勝的理論部門,以小林稔為首,算出鈾 235 的臨界質量。聽說是小林稔用機械式計算機去解擴散方程式得到答案的。湯川秀樹也在 F 計畫理論部門工作過,只是實際上他負責什麼,因為沒有資料只能留白了。

調查廣島原子彈

1945 年 8 月 6 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造成廣島死傷慘重。為了明白災情,荒勝文策被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委任原子彈爆炸受害區域的調查任務,與京大醫學部的杉山繁輝教授共組原爆災害調查班,於 8 月 10 日到廣島以了解原子彈的影響力。為了取樣,在毫無防護設備的情況下進入原爆災區,當天他與仁科芳雄都參加了大本營在廣島開的會,會中他們一致認定丟在廣島的是原子彈。

8 月 12 日他在完成對廣島土壤的 beta 射線的測量後,翌日又跑去廣島做更一步的調查。8 月 15 日他對海軍提出完整的調查報告荒勝文策精確指出爆炸時的高度與位置,並得出閃光時間約在 1/5 秒至 1/2 秒之間。數據計算之精確,震驚世界。據說他還跟木村毅一說,快去比叡山架好觀測臺與偵測器,因為美軍下一個對象是京都,對核子物理學家來說,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所幸這事沒有成真。

研究設備慘遭聯合國銷毀

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於 1945 年 10 月 31 日下令禁止日本進行有關原子物理的研究,並在 11 月 24 日拆除京都大學荒勝研究室的迴旋加速器,將之傾倒入琵琶湖。荒勝文策的大量報告與研究筆記也遭到沒收,為此他表達強烈抗議。荒勝文策在日記中表示,這次拆除工作完全不必要的,因為該設施是純學術用途,與原子彈製造根本毫無關係。荒勝文策的大量報告與製作之儀器因此大量流失,只殘留部分被保留在廣島縣西南部的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

迴旋加速器被拆除後,荒勝文策在日記中描述其研究室成為一片「慘澹的光景」。除了京都大學之外,該次行動也拆除了東京大學與大阪大學的迴旋加速器。荒勝事後曾感嘆地說:日本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幼芽就這樣被摘下,令人遺憾!

面對空盪盪的研究室,荒勝文策在 1950 年時也只好自京都大學退休。所幸他在京都大學的核子物理研究室,在1951 年美國解禁日本核物理實驗後重啟,由木村毅一接手。當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了一句「後輩がノーベル賞を受賞したことで全てが埋め合わされた」(晚輩得了諾貝爾獎一切都值得了),想必感嘆良深吧。

yukawa

湯川秀樹。圖 / By Nobel foundation,公有領域,wikimedia commons

退休後的荒勝在 1951 年 4 月成為私立的甲南大學首任校長。1973 年,荒勝文策於神戶市逝世,享壽 83 歲。日本的加速器研究也好,核子物理的理論與實驗也好,現在都堪稱世界一流,不輸歐美先進國家。想來這些明治出生的前輩們,在自己祖國打下一個堅若磐石的科研基礎,這給在臺灣的我們一個最佳的典範。


38%e5%8d%b710%e6%9c%88%e8%99%9f%e5%b0%81%e9%9d%a2

 

本文摘自《物理雙月刊》38 卷 10 月號 ,更多文章請見物理雙月刊網站

The post 二戰日本核分裂研究:荒勝文策與F計畫—《物理雙月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大屯火山是有岩漿庫的活火山,我們該擔心嗎?

$
0
0

小油坑為大屯火山群後期火山作用較顯著的噴氣口,主要噴出物為水蒸氣和硫氣,應為地下的餘熱和火山氣體所致,不代表岩漿庫的活動。圖/pixabay

「大屯火山是不是活火山?」

這個問題近年來經常躍上新聞版面,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兩個:其一就是隨著科學證據發現而起舞,其二就是鄰近地區發生地震或發生某些令人容易聯想的事物(譬如類似地嗚聲響)。火山相關新聞出現時,報導經常會引用網友說:「塊陶啊!」「天龍國不適合住人啊!」但講了這麼久,到底每次研究證據代表什麼科學意義,似乎甚少人討論,甚至大家也搞糊塗火山定義,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些事物,來看這「給非懶人的懶人包」吧!

該怎麼定義「活火山」?

活火山有「時間經驗」定義和「活躍岩漿庫跡象」的現象定義這兩種[1]。時間上的定義是該火山 1 萬年內有噴發紀錄就算是活火山;現象定義則是需要有科學證據證明有「活躍岩漿庫」存在。

活火山的時間經驗定義,看起來並不太科學,因為時間間隔和近期會不會噴發是兩回事,但要將一個火山歸類成活火山的結果卻是一翻兩瞪眼。就目前火山群中崩積的火山灰相關研究結果,認為目前最近一次噴發的紀錄約在五千至六千年前左右[2][3],起碼就這標準早就可以把大屯火山列為活火山了!

圖中11的位置即為岩漿庫。圖/Sémhur, FAL, wikimedia commons.

那如果有「現象證據」的雙重認證會更好嗎?雖然現象證據「很科學」,但其實這種地下的東西怎麼樣都只能算間接資料。火山噴發周期短則數年數十年,長則數千年,也就是說即使證明了「有岩漿庫」也不等於「這個岩漿庫快要導致噴發」。即便是量化的科學證據,也因地質作用的時間尺度漫長,而有了不確定的感覺。因此即使這座活火山具備雙重認證,只能說增加信賴度,而非「鐵證如山」。

為什麼科學家急著證明大屯火山「是活的」?

或許很多人聽過活火山、死火山、休火山等分類,就筆者所知休火山在科學上很少人用了;至於活火山、死火山的時間定義,如同前述,就是類似操作型定義,和會不會噴發是二碼子事。所以有些火山學家也有這種想法:

只要是有威脅性的火山,就該先研究它、了解它,不要因為時間定義上的分類而有所限制。

研究大屯火山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證明些什麼,而是有另一層意義:認識越透徹,就越能安心的住在它旁邊。說實在話,世界上比大屯火山群活躍的地區比比皆是,很多活躍的火山更是引起世界上的注意(如美國地質調查所 USGS 的十年火山觀測計畫),而大屯火山並非是世界上受人關注的火山。

但對我們而言,台灣本島就這麼一座活火山,而且還在最大都會區、主要行政區內,不遠處還有兩座核電廠、一座停工的核電廠,若我們不了解這座火山,造成的後果可能很可怕啊!這就好像你知道有很多人在盯著你完成一項重要的期中報告,你卻不知道繳交期限(可能明天會跟你說後天交、也可能明年才會告訴你何時交)。這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報告盡善盡美的寫好,即使隨時被通知要繳交,都能交出最佳的報告

所以作業要怎麼做到最好呢?一方面我們需要持續監控,以達到「就算快要爆發也能事前知道」。這個工作在國內主要由地質學者和大屯火山觀測站的專家負責,至於做些什麼監測,請參見先前拜訪觀測站後寫的這篇文章[4]。

但是,短期的監測是相對消極地去面對火山問題,因為監測不會讓我們更了解「火山裡面長怎麼樣」,所以還需要額外花時間和心力,用不同方式探究鄰近地層與地下構造,才能達到全面防治火山災害的最終目的。

大屯火山證實有岩漿庫,新聞沒有說的研究重點

2017 年 2 月 20 日許多媒體報導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林正洪團隊,首度證實大屯火山有岩漿庫,這樣的新聞引發了各界的討論。阿樹的想法是:這是一則「乍看新聞很可怕,但細看門道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過往許多火山的地震研究,會從淺部的火山地震活動中,根據地震波特性挑出可能是岩漿活動的地震,來研究火山的岩漿庫大小或是活動性。不過這系列報導相關研究[5]卻是從「跟火山無直接關係的地震」來搜尋岩漿庫。

台灣北部是個隱沒帶的延伸,有許多隱沒作用伴隨的地震,我們稱它為班尼奧夫帶,而這個地震帶可深達數百公里。以此研究來說,它用了發生在超過 200 公里深的地震,來為大屯火山群「照超音波」。

大屯火山周邊那些為了監測而設置的地震站,以及以往所記錄到的數據在這時候就派上了用場了。從幾個火山深處的地震波傳到地表的資料來看,有某些地方的 P 波明顯「晚到了」,而有些 S 波則「明顯減弱甚至不見」,這些測站還都在一起。在排除震源本身的效應後,研究團隊推測這些震波極有可能是「經過了某個東西」而減速。

很早之前,學者就知道地震波中的 P 波通過軟流圈和外地核都會減速,而 S 波更是因為無法通過外地核得知外核為液態[6]。如果大屯火山下有岩漿庫的話,地震波經過完全變成岩漿的部分,S 波確實有可能會大幅減弱而消失的,作者進一步分析波速的變化與分布,並且也比對了震央與岩漿庫較遠的深層地震,進而提出岩漿庫的模型。

筆者不熟此領域,不確定這方法之前是否有其他研究者使用過,但確定的是使用這個方法研究大屯火山算是頭一遭。不過這個研究結果,也只是支持大屯火山「很可能有岩漿庫」的證據,僅此而已。

前文也強調過「有岩漿庫」並不等於「這個岩漿庫快要導致噴發」。如果想要知道「噴發時會怎麼樣?」「什麼時候會噴?」很抱歉,這個研究無法回答這問題。其實就連大屯火山下岩漿庫的確切大小,可能也因資料不足,而僅能作出範圍的推估,無法得知真實的尺寸,以及是否有增加、減少的趨勢。

我們該怎麼看待大屯火山研究?

圖/GIPHY

但話說回來,大家最在意的不外乎是「火山何時要噴發?」、「火山噴發時怎麼逃?」這樣的問題,我前面寫的那堆科學觀點似乎沒什麼幫助?不過如果上述兩個問題換個方法問,答案就會有意義了:

我們要怎麼樣掌握火山動態和噴發情況?

多數情況火山要噴發會有前兆,如果大屯火山是個有噴發可能的活火山,只要我們持續投注觀測,起碼有很大的機會預警。上述的岩漿庫研究算是初步的結果,需要更多的地震觀測站與觀測資料,來讓我們更了解岩漿庫大小、熔融狀況等等。畢竟要能更準確模擬火山噴發情況,就要先弄清楚火山裡面長什麼樣子。

此外,也因為大屯火山比起國外許多活火山來說,岩漿活動相對不明顯,所以才特別難研究,需要更細的資料才有辦法了解透徹(用白話說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經費)。阿樹的看法是,願意投入的真的是十分有心於防災,畢竟同樣技術拿去研究國外火山會更快有學術成果啊!

我們該怎麼防災?

有好的科研也要有好的應用,因此在科學上更加確定大屯火山為活火山之際,我們不禁要思考,短期、中期、長期的防災作為是什麼。很明顯過去幾次火山議題都是以「炒熱 → 澄清 → 淡忘」的循環重覆上演,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火山噴發的災難,對它的關注遠低於颱風、地震。

不過換個角度想,其實只要理解災害的模樣,防災策略方向是大同小異的。舉個例來說,我們在颱風來襲前,如果都懂得撤離土石流警戒區的人們,也(理論上)知道放假是用來準備災前災後應對的;那麼當我們某程度可以提前數天到數小時預警火山噴發,照理說也可以規畫出一套防災救災 SOP。

火山噴發時的災害不外乎就是火山碎屑物(火山彈、火山灰等)和火山伴隨的地震、山崩土石流等等,依不同火山碎屑尺寸或地形分布,會有不同影響範圍。而這些災害技術上都可以做得出災害潛勢圖,即使公布會有引發恐慌之虞,但若建立在「理性的認識火山防災」的基礎上,應該是未來政府和民眾該努力的目標,而非不定期的恐嚇炒熱議題後,又慢慢的讓重要的事情石沉大地。

災害來時最怕什麼都不知道,除了認識一些火山知識,也可以看看目前政府做到哪,自己又能做什麼(如以下連結),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相關火山知識與防災單位連結:

喜歡這篇文章,你可以繼續關注作者部落格「地球故事書」以及粉絲專頁「阿樹的地球故事書」。

參考資料

  1. 宋聖榮,2015,大屯火山群的火山活動,科學發展,515 期,2015 年 11 月
  2.  Belousov, A., M. Belousova, C. H. Chen, and G. F. Zellmer, 2010: Deposits, character and timing of recent eruptions and gravitational collapses in Tatun Volcanic Group, Northern Taiwan: Hazard-related issues. J. Volcanol. Geotherm. Res., 191, 205-221, doi: 10.1016/j.jvolgeores.2010.02.001.
  3. 陳慈忻,2013,重溫 2012 (三):火山的生命,科技大觀園
  4. 潘昌志,火山怎麼研究?
  5. C. H. Lin, 2016: Evidence for a magma reservoir beneath the Taipei metropolis of Taiwan from both S-wave shadows and P-wave delays. Scientific Reports, doi: 10.1038/srep39500
  6. 潘昌志,穿越的地震波,怎麼會轉性了?

The post 大屯火山是有岩漿庫的活火山,我們該擔心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後抗生素時代,改用這些殺手細菌來「以菌攻菌」

$
0
0

經過幾十年來的大量使用,有人煙的地方大概都有抗生素流到環境裡,在全球各地篩選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有抗生素在等於就保障了抗藥性細菌的生存。每隔一陣子就會來個新聞提醒我們,某地又有人被超級細菌感染,醫院的抗生素全部失效,醫生束手無策。雖然你自己要真的碰上超級細菌的機會極低,但是我們的確處在一個高風險的時代,人類必須在這些細菌出現時小心圍堵,不能讓它們蔓延開,才不會讓自己碰上菌來了沒藥醫的窘境。

人們一方面往謹慎用藥的方向走,另一方面也積極尋找新一代的抗菌武器。有些人跑遍地球最奇怪的角落,希望在那裡找到的奇怪微生物身懷絶技,能夠借來對付越來越壓制不住的病原細菌;有些人轉而開發新的抗菌武器。於是細菌在自然界裡的天敵就成了新的希望,例如能感染細菌的病毒就是個當然會受到注意的目標。然而,另外一個會殺細菌的生物,是跟病原菌一樣是原核生物的細菌。

獵殺革蘭氏陰性菌的殺手

在我們不熟悉的角落裡,各種生物為了維生可是無所不用其極。這次要介紹的是兩種以獵殺細菌維生的「殺手細菌」。

我們的殺手 1 號是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它是種會獵殺其它細菌的細菌。蛭弧菌的大小只有一般細菌的十分之一,可以利用鞭毛讓身體高速轉動,穿入獵物細菌的細胞裡,待在裡頭吞食養份長大,是個高效率的細菌殺手。它們也不挑食,只要是革蘭氏陰性的細菌都鑽得進去,都可以當晚餐。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圖/NIH Image Gallery@flickr

而殺手 2 號是噬綠膿小弧菌(Micavibrio aeruginosavorus)是另一種類型的細菌殺手。會得到這怪名字是因為它有殺死病原菌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能力。噬綠膿小弧菌會吸附在自己的細菌獵物上,再一點一點吸走它的養份,像吸血鬼那樣咬住吸乾受害者。它們也不挑食,過去研究已經證實它們能攻擊多種不同的革蘭氏陰性細菌。

噬綠膿小弧菌(Micavibrio aeruginosavorus,途中黃色細菌)正在獵殺病原菌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圖中紫色細菌)。圖/The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

這些殺手細菌平常住在自然環境或污水處理廠裡,因為在那樣的地方有很多它們能獵殺的革蘭氏陰性的細菌可以吃。正巧很多人類的病原菌也是革蘭氏陰性的細菌,或許我們可以借助這些細菌殺手來幫我們清除來犯的病菌。這是一種把環境微生物/微生物生態這個學門的知識運用在醫學上的概念。

噬菌蛭弧菌會鑽進獵物細菌裡生長繁殖。圖/Estevezj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非正規部隊真的能上戰場嗎?

過去已經有人在實驗室裡做過實戰測試,證明這些殺手細菌的確能在培養器皿裡消滅病菌。不過,它們可是活的細菌啊,我們真的可以放手讓它們進入人體,信任它們會乖乖為我們殺敵嗎?

利用它們來治病的第一個考量,是這些外來的殺手細菌會不會攻擊我們,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第二個考量是這些殺手細菌到底能不能活著見到它們的對手。一般病原菌都得有十八般武藝,才能有機會穿過我們身體的層層防禦,進到組織深處致病。但這些殺手細菌的專長只能用來對付細菌而不是人類,因此如果要讓它們發揮功能,我們還得幫它們個忙,把它們直接空降在戰場上才能發揮戰力。

在動物體內是否可以發揮效用呢?2016 年底發表的一篇研究拿斑馬魚胚胎做過測試。研究人員在斑馬魚體內上注入病原菌福氏志賀氏菌(Shigella flexneri,再加上蛭弧菌來救援。結果發現單獨注射殺手細菌不會影響斑馬魚的存活,而且證實殺手細菌可以趕在自己被免疫系統消滅前殺死病原菌,讓斑馬魚胚胎活下來。用殺手細菌消除病原菌在魚類胚胎裡行得通,那如果場景換成像我們這樣的哺乳類身上,也可以行得通嗎?

終於,在 2017 年的開始,第一篇利用這些殺手細菌在哺乳類成體身上治療感染的研究報告發表,證實用它們來治病的這個想法是可行的。只不過在這個研究裡被治療的哺乳類還不是人,而是先讓老鼠來打頭陣。研究人員在這個研究裡用感染了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實驗室大鼠來測試殺手細菌的效果。

先求不傷身體

要把細菌大量放進身體裡,即使是為了治病,還是讓人心裡怕怕的。

這研究的第一步先要證明施用這菌不會傷身。研究人員從大鼠鼻腔小心放進高劑量的殺手細菌,結果發現老鼠在接種這兩種殺手細菌後都沒有異樣,肺部組織也沒有出現病變。他們用更靈敏的 ELISA (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來看這些細菌是否會刺激到大鼠的免疫系統,結果發現在接種一小時後,免疫系統的確出現小小的騷動,但是兩天後再做檢測,免疫系統的反應就恢復正常了,顯示這些殺手細菌沒有對身體造成感染或其它不良影響。

接著他們持續追蹤體內的細菌數,發現殺手細菌在接種一小時後,大鼠包括肺部的內臟裡還測得到,接下來兩天內數量持續下降,十天後完全消失,顯示這些殺手細菌沒有能力在哺乳類動物身上長時間停留。整體來說,是很安全的。

殺手細菌特種部隊

接下來要測試殺手細菌的能力了。研究人員先在大鼠接種高劑量病菌,模擬感染後肺部出現細菌的狀況。然後研究人員在接種病菌後 0.5、6、12 及 18 小時將殺手細菌放入肺部,看看它們能不能及時阻止病菌的進攻,拯救這隻老鼠的性命。

不過這是個醫學實驗,老鼠在接種後 24 小時必須得犧牲,讓研究人員仔細檢視細菌造成的影響。在肺部組織切片上,病菌的進攻造成免疫細胞大量湧入,但是只要後來有派殺手細菌上場救援,肺臟裡就跟沒發生感染的控制組一樣平靜。他們檢查了大鼠肺臟裡的病菌數量,發現有加殺手細菌的大鼠只有沒加殺手細菌大鼠菌量的千分之一,有些個體甚至於已經測不到病菌了。從這個結果看來,施用這兩種殺手細菌來治療細菌感染,效果其實蠻好的。

一天四次鼻噴劑比一天飯後四顆藥好嗎?

以往鼻噴劑大多是用在緩解鼻子過敏,如果有一天鼻噴劑中換裝殺手細菌,能幫我們對抗體內的害我們生命的細菌嗎?圖/Andreas Nilsson@flickr

你已經在想像未來怎麼使用這種治療法了嗎?其實這項治療離正式運用還早得很呢。這個研究雖然證明用殺手細菌在動物身上做治療是行得通的,但這畢竟是在老鼠身上做的測試,要用在人身上或要在各大醫院施行,還要有效能及成本上的考量,想必還要做相當多的調整。未來可以接、滴、灑殺手細菌的部位,像是氣管、口腔或是體表,或許都有機會考慮這種新的療法。

這種新療法真的有比現在使用的抗生素有效嗎?或許沒有。但是在現在這個抗生素年代,病菌只要改變一兩個蛋白質上的結構,就可能讓抗生素無法和細菌的蛋白質結合而失效。但是你想阻止一隻用蠻力鑽進來肆虐的殺手細菌,可能得加強好多層細胞外工事才能辦得到,困難度高很多,因此可以用來做為對付多重抗藥細菌的一道防線。而且這樣可以少吃點藥,你的腎臟細胞會感謝你的。

 

資料來源:

  • Willis AR, Moore C, Mazon-Moya M, Krokowski S, Lambert C, Till R, Mostowy S, Sockett RE.
    Injections of predatory bacteria work alongside host immune cells to treat Shigella infection in zebrafish larvae.
    Curr Biol. 2016 Dec 19;26(24):3343-3351.
  • Shatzkes K, Singleton E, Tang C, Zuena M, Shukla S, Gupta S, Dharani S, Onyile O, Rinaggio J, Connell ND, Kadouri DE. Predatory bacteria attenuate Klebsiella pneumoniae burden in rat lungs. MBio. 2016 Nov 8;7(6)

The post 後抗生素時代,改用這些殺手細菌來「以菌攻菌」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星空探索入門課—《酷天文》

$
0
0

要當天文學家,不表示每次都得使用昂貴時髦的器材。有時候最好的工具,就是你的雙眼!

看這片太空

當你抬頭,你可以看到 180° 的天空。天文學家以度數來測量天空的距離和大小。例如 90° 表示從地平面(你正前方的那個點)到天頂(你正上方的那個點)的距離。

從望遠鏡看出去,你能看到的視野就縮減到只剩 1°。這時,天文學家會使用弧分或是弧秒來測量距離。每 1° 等於 60 弧分,每弧分等於 60 弧秒。

抬頭看!

我們常會說,我對某件事情「瞭若指掌」。現在, 你也可以從你的指掌來了解太空喔!你的雙手就是讓你遨遊天空的基本配備。

手臂向前直直伸出,手掌張開手心向前,從大拇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就是 20°,大致也是北斗七星第一顆和最後一顆星的距離。你也可以測量較短的距離。手臂向前直直伸出,手握拳,整個拳頭的寬度就是 10°。你小指頭的寬度就等於 1°,也就是整個月亮的距離,大拇指的寬度則是 2°。你可以不斷練習,等你熟悉這個技巧之後,可以培養自己目測的能力,一看就知道各個恆星或行星之間的距離。

如何用手測量星星之間的距離?圖/《酷天文》

睜大雙眼看星空

一旦你掌握了天文學的基礎,你就可以拿起你的望遠鏡,去尋找宇宙中這些神奇美妙的東西!有些天體比較不容易觀測,不過熟能生巧,就多練習幾次吧!

我們在宇宙中的鄰近地區(還有更遠的地區),是天文學家最密集觀測的區域。就算曾經活著的所有人都發現一顆星星,我們還是沒能把銀河系中的星星全都找出來,更別提銀河系之外還有無數個星系裡的星星。但是你不必因此洩氣,你更應該拿起你的望遠鏡,繼續在天空中搜尋。

要找什麼呢?

在我們銀河系中,就有五件事物能讓人大為驚奇,絕對能滿足你在天文學上的渴求,而且會讓你忙得不亦樂乎。其中有些確實比較難找。

月球晝夜線

月亮很適合當做探索的起點。月球晝夜線是月球上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線,把月球分成相等的兩半。當陽光照射到這個介於光明和黑暗的區域,隕石坑和其他地質特徵的陰影就會拉長,讓月球的許多特徵變得更清楚。

木星的大紅斑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在每年某些時候,你可以清楚看到木星大紅斑的細節。大紅斑是個颶風,面積比地球大,狂暴的盤據在木星表面已經好幾個世紀。

在每年的某些時候,可以清楚地觀測到木星上的颶風-大紅斑喔!圖/《酷天文》

仙女座星系

你可以在銀河系附近的主要星系中,試著去尋找仙女座星系。這個星系距離我們 250 萬光年,就位在仙女座。在比仙女座更遠的地方,看看你可不可以找到 M32 和 M110 這兩個衛星星系。

M15

用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 M15 星系。圖/NASA, ESA,CC BY 3.0,wiki commons

M15 位在飛馬星座,是天空中最美麗的星系之一,並不難找。如果你使用的是小型望遠鏡,你只會看到一團模糊的斑點。所以你需要較大的望遠鏡,才看得到星系裡面個別的星星。不過就算只看到一團模糊的斑點,也是不錯的開始!

獵戶座星雲

獵戶座星雲是天空中一串彩色的美麗珠寶,位置就在獵戶座三星連成的腰帶正下方,是星際最厲害的奇蹟。這片星雲你用肉眼就看得到,但是雙筒望遠鏡或是小型望遠鏡能讓你看到它絢麗的全貌。

繼續前往未知之境

繼續往太空深處探索吧!圖/《酷天文》

往宇宙深處的探索,還有天文學的旅程,會繼續觸動你的心,讓你不斷想著關於我們行星地球的一切,想著它在宇宙中的地位,想著要學習更多。你可以從下面幾個地方開始:

網站

天文學和觀星的著作有千千本,但這幾個網站,能幫助你把望遠鏡指向正確的方向。這些是我最喜愛的網站,你還可以找出屬於你自己的。

推特

你可以在推特追蹤專業人士,獲得最新的天文學資訊。前太空人、宇宙學家,還有一些太空怪客,都是可以追蹤的對象。這幾個是我最喜愛的:

配備

雙筒望遠鏡:好的雙筒望遠鏡外形和尺寸有很多種,就看你預算有多少。如果你才剛入門,一副雙筒望遠鏡就能讓你遨遊天空。雙筒望遠鏡視野很廣,讓你在把天體拉近拉遠的時候發掘更多樂趣。

天文望遠鏡:如果你對天文學的熱愛,讓你想窺探行星更多細節,或是想看到遙遠星系的影像,雙筒望遠鏡的放大倍率不夠,這時你可能就會需要一支天文望遠鏡。要購買天文望遠鏡,我唯一的建議就是去諮詢身邊的天文學專家或朋友,也可以上網詢問專業的賣家,或是在相關的評論網站上發問,例如 www.astromart.com

星知識

★雙筒望遠鏡的尺寸會以兩個數字來表示,前者代表放大倍率,後者代表光圈,也就是物鏡的直徑(單位:公釐)。   例如 12×50,就表示你看到的東西會放大 12 倍。

★光圈愈大,愈適合用來觀測天空,因為這樣看到的影像會愈亮,但是望遠鏡也會愈重。

★使用放大倍率 7~12 的雙筒望遠鏡,搭配較大的光圈,你就能看到太陽系中的行星、星團、星雲以及一些星系。

★天文觀測使用的雙筒望遠鏡,只要放大倍率大於 10 或 12,或是搭配 70 公釐以上的物鏡,就需要三腳架來支撐。

★ Zhumell Tachyon 25×100 的雙筒望遠鏡,就是不錯的入門款。


 

本文摘自《酷天文:給孩子的神奇宇宙知識》,遠流出版

The post 星空探索入門課—《酷天文》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親愛的,即使眨眼我的大腦也一直追逐妳的身影

$
0
0

看著心儀的女孩常常讓人忘了時間,連眼睛都捨不得眨一下······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你一定會眨眼。不過你幾乎不會意識到大腦是多麼努力的在你每個眨眼瞬間,為你「預測」周遭影像的變化、命令眼球轉回正確的位置,好讓她的倩影能夠在你的視網膜上完美成像,不會模糊得讓你心慌慌。

你或許會認為你之所以能目不轉睛地看著她,都是因為情不自禁,但其實每次你眨眼時,大腦都在幫你自動定位她的倩影。圖/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無論你再怎麼努力控制,人眼每分鐘都會眨 5~20 次,除非你是花果山十三太保的老大孫悟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一眨眼」來比喻很短的時間,實際上每次眨眼需要 40~200 毫秒。 眨眼的動作除了能夠潤滑乾燥的眼球,也能幫助淚水分泌、掃除眼球表面的髒污,使眼球免於外來物質的刺激。

孫悟空從南天門一直砍到蓬萊東路,三天三夜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一眼都沒眨過,眼睛想必是乾到爆了。圖片/電影《西遊.降魔篇》

眨眼為什麼不會影響我們的視覺成像?

在眼皮開闔的瞬間,眼球會往眼眶內轉個一圈,再回到和眨眼前相離不遠的位置。於此同時,視覺訊息會發生短暫的中斷,視網膜的反應會被視覺系統所抑制,如果在眼皮闔上的同時視覺目標發生了移動、眼睛又沒有察覺,隨著眨眼次數的累積,這樣的偏差就會影響我們的知覺平衡,甚至使我們在應對環境變化時遇上大麻煩。

格里特.莫斯(Gerrit Maus)等人設想,這其中必定有一套校正機制能夠減少每次眨眼的偏誤,使得周遭的事物在眨眼前後完美銜接,好好的投射在視網膜上成像。他們發現:在眨眼時,雖然我們沒有察覺物體的移動,但我們的眼睛卻能透過大腦的自動校正命令,讓眼睛能夠在眨眼之間保持視覺成像的穩定。這份由來自加州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執行的研究發表在 2017 年 2 月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註]。

「我們的眼部肌肉其實又懶又不精確,因此大腦需要持續調整它的運動訊息,以確保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著他們應該看的地方。」莫斯說。

有史以來最無聊的實驗

十幾名年輕的健康成人參與了莫斯戲稱為「有史以來最無聊的實驗」。受試者長時間坐在暗室裡,盯著螢幕上的一個白點看,遠紅外線攝影機則即時記錄他們的視線固定方向(gaze direction)和瞳孔大小,並且偵測每一個眨眼的瞬間。

每當他們眨眼時,在眼皮闔上、遮蔽瞳孔的瞬間,螢幕上的白點就會往受試者視角側邊移動 0.5 或 1.0 度。每隔 3~4 秒累積一段偏移後,這個白點就會隨機跳到新的位置。

研究方法示意圖。每當受試者在眨眼時闔上眼皮,螢幕上的白點就會往側邊偏移,而攝影機會記錄視線重新對準白點之前眼球的運動。圖/擷取自Maus et al. (2017),原始論文

許多受試者在眨眼期間沒有察覺到白點發生了移動。在適應了將近 50 次眨眼後,受試者的視線位置開始沿著白點移動的方向出現顯著的偏移,而且這種傾向在接下來的幾次眨眼都會出現,即使白點在那之後不再移動了也還是持續著。

而在控制組中,受試者戴上快門眼鏡(shutter glasses)取代眨眼的動作。研究發現,縱使在快門關閉時白點也發生偏移,受試者也能明顯察覺白點的移動,而且也沒有視線沿著白點移動方向偏移的情形發生。也就是說,只有在真正的眨眼時,視線目標的移動才能觸發視線的自動校正。

我還在眨眼,我還沒有睡著~圖/giphy

偉哉大腦!我的視界因你而完整

「大腦會計算我們在眨眼前後所見的差異,然後命令眼部肌肉去做必要的調整。」莫斯說。研究團隊也表示,少了如此有力的動眼機制(oculomotor mechanism)——特別是眨眼時——我們眼中所見的世界將會變得朦朧而飄忽不定。

「我們能夠感知一致而不會有暫時失明的問題,是因為大腦為我們連結這些(視覺的)點。」研究的共同作者、柏克萊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大衛.惠特尼(David Whitney)表示。「我們的大腦做了很多預測,好讓我們能夠在這個世界自由移動。」另一位共同作者、達特茅斯學院心理學與腦科學教授派翠克.卡維納夫(Patrick Cavanagh)教授表示,「就像是心智的穩定器一般。」

(能夠在眨眼後看清楚這個世界的美好事物,都要感謝神奇大腦努力的校正呀!)

圖/giphy

  • 註:本篇研究內容於 2015 年曾發表於視覺領域之學術期刊《視覺期刊》(Journal of Vision),可參考本文最末段 Maus et al. (2015) 之原始研究連結。

參考資料

原始研究

  • Maus, G., Cavanagh, P., Collins, T., Duyck, M., Lisi, M., Wexler, M., & Whitney, D. (2015). Target displacements during blinks trigger corrective gaze adaptation. Journal of vision, 15(12), 1308-1308.
  • Maus, G. W., Duyck, M., Lisi, M., Collins, T., Whitney, D., & Cavanagh, P. (2017). Target displacements during eye blinks trigger automatic recalibration of gaze direction. Current biology, 27(3), 445-450.

The post 親愛的,即使眨眼我的大腦也一直追逐妳的身影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鋼之鍊金術師》隱藏的聖經密碼

$
0
0

文/劉保禧

《鋼之鍊金術師》(以下簡稱《鋼鍊》)運用了不少基督教的意象,但如果只是談談每一話之前的十字架蛇圖騰,或者人造人如何象徵七宗罪,似乎都不夠深入。《鋼鍊》的精彩之處,不只是因為運用了這些意象,更在於掌握到這些意象背後的道理,而且融合得天衣無縫。其中最有趣的,是《鋼鍊》與《創世記》原來可以仔細並讀。

《鋼鍊》的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許多基督教的意象和隱喻。

創世神話:人類的起源與歸宿

首先談談一些關於《創世記》的解讀。

《創世記》牽涉兩個創世故事(創 1:1 – 2: 4;創 2:4 – 3:24),我只討論第二個,亦即亞當與夏娃的故事。[1]我也不按「原罪說」等神學解讀,而會參考人類學式的研究,嘗試從「創世神話」的角度分析。[2]

創世神話普遍見於各個人類文明,並非《聖經》所獨有。大多數的創世故事都會回答兩個問題:

(一)世界與人類從何而來?因何而生?
(二)人類為何會死?

《創世記》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沒有什麼特別,大家耳熟能詳:上帝耶和華創造天地,並運用塵土創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創 2: 7)。不過,這裏有個小節值得留意。塵土(adamah)是亞當(adam)的字源,表示塵土是人類的來源。人的歸宿就是「麈歸塵,土歸土」(創 3: 19)。生命完結了,歸於塵土,不會再去另外一個地方。在舊約中,猶太人祈求降福於人間,並不渴求天國或者靈魂不朽。所以,亞當活到 930 歲辭世(創 5: 5),被認為是蒙福的。

解讀第二個問題,可於故事中的善惡智慧之樹找到線索。首先,這棵樹直接跟死亡有關。上帝對亞當下過戒諭,絕不可摘吃善惡智慧之樹的果子,否則當天必死(創 2: 16 – 17)。其次,這棵樹跟某種知識有關。蛇在引誘夏娃時,指出上帝害怕人類摘食善惡智慧之樹後開了眼睛,變得跟上帝一樣(創 3: 4 – 5)。問題是,亞當與夏娃摘吃果子後沒有就此死去,也不見得獲得了什麼分辨善惡的智慧。

其實,亞當與夏娃真的開了眼睛。兩人摘吃善惡智慧之樹果子前後確有分別:

亞當與妻子雖然光着身子,卻無羞恥的感覺。(創 2: 25)
女人望着那棵樹上的果子,那麼鮮美悅目,還能賜人智慧!就忍不住摘下一個,吃了,又給身旁的丈夫一個。倆人一吃,眼就開了,發現自己光著身子。趕緊用無花果樹葉編了塊腰布遮羞。(創 3: 6 -7)[3]

對於赤身露體有否感到羞恥,是兩人摘吃禁果前後的唯一分別。直接點說,他們所獲得的「知識」,乃是性的覺醒,所以他們對於自己赤身露體才有羞恥感覺。人在摘吃善惡智慧之樹的果子後,開了眼睛,亦具備了「創生」的能力。而「創生」是基督教之中最重要而神聖的能力:上帝所以偉大,就在於創造天地萬物,賦予人類生命。現在人類有了性的自覺,同樣可以創造生命。

我這樣說,有原文證據支持。故事接下來出現了一段有趣的文字:

亞當與妻子夏娃相認,夏娃懷孕,生下該隱。(馮象譯本)
亞當認識了自己的妻子厄娃,厄娃懷了孕,生了加音。(天主教聖經思高本)

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基督教聖經和合本)
And Adam knew Eve his wife; and she conceived, and bare Cain (King James Version)

以上都是《創世記》四章一節的翻譯。亞當「相認」、「知道」他的太太然後產子,按照中文字面意思是解不通的;英文的 KJV 版本的用字是「knew」,情況類同;基督教和合本則意譯為「同房」,表示兩人發生了性行為。希伯來原文用字是「yada」,既有「知識」的意思,也寓意「性的親密」。[4]在這個意義下,善惡智慧之樹的「智慧」(knowledge)非關善惡[5],而是一種關於創生的知識與能力,表現為男女之間的性行為。以上四章一節,顯示亞當與夏娃獲取了上帝最神聖的能力 ── 創生。可以說,《創世記》是一個關於生命、死亡、創造等大課題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圖片來源:wikimediacommons

生命的代價

《鋼鍊》也是一個關於生命、死亡、創造的故事。當漫畫發展至愛德華與艾爾兩兄弟回憶進行「人體鍊成」前後,故事就逐步鋪陳上述的主題。例如第 19 話〈代替你們〉,愛德華與雲尼到拉修山谷修復機械鎧,途中他們為一對夫婦接生,嬰兒順產出生後,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荒川弘,《鋼之鍊金術師(5)》香港版,玉皇朝出版社,2005 年,92-93 頁。

愛德華驚嘆生命的誕生,並且指出鍊金術師數百年來無法做到「人類創造人類」,但女人用 280日就成功了。所謂「人類創造人類」,其實就是男女的性事繁殖。鍊金術與性繁殖,在此串連起來,而兩者的共通點正是「創造」。

故事繼續發展,第 20 話〈師父的恐怖〉說到兩兄弟重遇師父泉‧卡迪斯。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美妮抱着死去的小貓智子,希望泉師父用鍊金術令智子起死回生。泉告訴美妮,生命不同於物品,破壞的物品可以修復,逝去的生命則不可挽回。這是鍊金術的邊界,也是「人類創造人類」的邊界,無論是鍊金術抑或性繁殖,都無法令死去的生命復活。

圖片來源:荒川弘,《鋼之鍊金術師(5)》香港版,玉皇朝出版社,2005 年,146 頁。

塵歸塵,土歸土,生命完結了,歸於塵土,不會再去另外一個地方。《創世記》的死亡觀念,在此又再出現。

第 21 話與 24 話是愛德華與艾爾兩兄弟的回憶。兩人憶述「人體鍊成」失敗的始末。兩兄弟想讓死去的母親復活,於是努力學習鍊金術,希望創造母親的生命。愛德華進行「人體鍊成」時,進入了「真理之門」,門上刻着一棵樹。他洞見了「真理」,從此不需要鍊成陣也可以使用鍊金術,但代價是犧牲自己的左腳(後來他再用自己的右手換取弟弟艾爾的靈魂)。「人體鍊成」以失敗告終,鍊成出來的只是一團血肉,兩兄弟的母親還是沒有復活。

綜合這些線索,到底荒川弘說了《創世記》中的什麼信息?

漫畫中的「真理之門」。圖片來源:荒川弘,《鋼之鍊金術師(6)》香港版,玉皇朝出版社,2005 年,76 頁。

等價交換的意涵

我猜荒川弘說的是「等價交換」。2009年的動畫《鋼鍊FA》第 2 至 8 話的開場白,用 30 秒就說明了這個原則:

鍊金術即分析、分解及重組物質的科學,但並非萬能的技術,無法無中生有。想獲得什麼,就必須支付同等的代價,此即鍊金術的基本原則「等價交換」。鍊金術師亦有禁忌,即人體鍊成,任何人都不可破此禁忌。

我們可以將這段文字「翻譯」為《創世記》的語言:性事繁殖是藉著男女交配、女人再用 280 日孕育生命的創造,但這種創造並非萬能,無法起死回生。想獲得什麼,就必須支付同等的代價。人類祖先以個體的死亡換取了族群的不朽。這是等價交換。在《創世記》,生命之樹與善惡智慧之樹象徵人類生存的兩種可能,如果亞當與夏娃最初選擇摘吃生命樹的果子,人就會「永遠不死」(創 3: 22);兩人卻違背上帝意旨摘吃善惡智慧樹的果子,自此人會死亡,卻具備了以性創生的能力。性事繁殖是摘食禁果後的能力,人類為此付出代價,自此女人懷孕生育都有痛楚,男人辛勤一生才能果腹(創 3: 16 – 19),更被逐出了伊甸園(創 3: 23)。

《鋼鍊》與《創世紀》中的意涵對照表。圖片來源:作者整理。

如果我們願意擴闊一點眼光,就會發現上述「等價交換」原則在一些創世神話都出現過。馬達加斯加就有一個傳說[6]:上帝問世界上第一對男女想要成為月亮抑或香蕉。月有陰晴圓缺,成為月亮,意味人的生命會由年輕活到蒼老,後又回復青春,周而復始;香蕉可以播種,成為香蕉,意味生命雖會枯朽,但又會延綿不斷,繁衍眾多。男女聽後,反覆思量。成為月亮,雖然可以得到永生,兩人卻是孤獨地生存着,世界一片寂天寞地;成為香蕉,卻可以繁衍後代,消除寂寞。這對男女最終選擇了做香蕉,為往後的人選擇了死亡與不朽的方式:作為個體的人,始終都會死亡;作為族群的人類,卻因繁衍而不朽。

舊約聖經同樣抱持這種死亡與不朽的觀點,而這觀點跟新約的有明顯差別。新約的「復活」、「永生」、「神的國」在舊約的猶太人看來都有點不可思議。舊約談的是塵歸塵,土歸土,生命只有一次,復活亦不可能。[7]因此,人死不能復生所引起的遺憾、後悔,在新約幾乎是不可見的。《鋼鍊》就把握到這種觀念的精髓,從主角兩兄弟對母親的思念、人體鍊成的失敗、主角父親賀恩漢擁有近乎不死身而感到孤寂,凡此種種,都是上述死亡觀不同層次的描畫。

聖經中的「性」是神聖,亦是墮落

如果說鍊金術是《鋼鍊》的主軸,類比來說,「性」就是舊約聖經(乃至新約)的主軸。今天我們見到一些基督教團體與教徒,他們對待「性」的態度多少令人感到大惑不解:為什麼天主教至今仍然反對信徒用避孕套?為什麼臺灣有基督教團體反對同性婚姻並說「真愛的起源是性器官」?[8]為什麼香港藝人高皓正建議讀者「脫離自瀆」?[9]

在這些保守觀點背後,其實還是有理可說。「性」等如是基督徒的鍊金術,亦是人所具備的最接近神的能力。從基督教的觀點看,性事牽涉生死,這種創造生命的能力克服了死亡的限制,必須慎重看待。「性」的真正目的是生殖,而非個人享樂。如果純粹為了個人享樂,就是輕視了「性」的莊嚴、神聖、偉大。結果,基督教抱持相當弔詭的觀點:性是最神聖的,亦是最墮落的。神聖,因為性行為分享了上帝的創生能力,人藉此可以創造生命;墮落,因為人是因背棄上帝摘食禁果而獲得這種能力。

感謝荒川弘,為我們創作了一個以「鍊金術」為主題的奇幻世界,亦為我們提供一條開啟基督教之門的鑰匙。作為流行漫畫,讀者毋須是基督教徒亦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具備宗教背景的又可以從中領略一下知性的趣味。我很喜歡這套漫畫,希望你也喜歡;我看到的「真理」,希望你也可以分享得到。

《鋼鍊》之所以為神作,是因為作者掌握了宗教的意象,並且很好的融入在作品之中。圖片來源:荒川弘,《鋼之鍊金術師(1)》香港版,玉皇朝出版社,2005 年,22 頁。

參考資料:

  1. Boadt, Lawrence. 1984. “Genesis1-11” in Reading the Old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ulist Press, pp. 109-132.
  2. Hayes, Christine. 2012.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Kvam, K., Schearing, L. & Ziegler, V. (ed.) 1999. Eve & Adam: Jewish, Christian, and Muslim Readings on Genesis and Gen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4. Meade, Erica Helm. 2001. The Moon in the Well: Wisdom Tales to Transform Your Life, Family, and Community. Chicago: Open Court.
  5. 馮象譯注,2006。《摩西五經》。香港:牛津大學。

註解:

[1]《創世記》有兩個創世故事是神學的基本知識,在此不贅,有興趣的請參考 Boadt (1984: 109-132); Hayes (2012: 29-42; 43-57)。

[2] 例如劍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James Frazer)在 1890 年出版的《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硏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就是箇中典範。

[3] 關於《創世記》的中文翻譯,本文主要採用馮象(2006)的版本。

[4] “…the Hebrew verb yada (the root of “knew” NRSV) sometimes refers to sexual intimacy. Since the result of this ‘‘knowing” is the conception/birth of Cain, then its use in this verse may represent the first unambiguous sexual reference in Genesis.” (Kvam, Schearing & Ziegler, 1999: 37)

[5] 所謂「善惡」云云,希伯來原文本來泛指「萬物」,沒有特別意思。簡單一點的解釋,請參考維基百科:“The phrase in Hebrew: טוֹב וָרָע, tov V’ra translatable as good and evil, may be an example of the type of figure of speech known as merism. This literary device pairs opposite terms together, in order to create a general meaning; so that the phrase “good and evil" would simply imply “everyth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ee_of_the_knowledge_of_good_and_evil#Composition

[6] Meade, Erica Helm. 2001. “Why Death is Like the Banana Tree,” The Moon in the Well: Wisdom Tales to Transform Your Life, Family, and Community. Chicago: Open Court, pp. 141-142.

[7] 舊約中有不少文字表達了這個意思,例如:「他們死了,必不能再活。他們去世,必不能再起。因為你刑罰他們,毀滅他們,他們的名號就全然消滅。」(賽 26: 14);「我們都是必死的,如同水潑在地上,不能收回。」(撒下 14: 14)

[8] 相關新聞報導,請瀏覽:http://www.nownews.com/n/2016/11/24/2316743

[9] 詳細內容,可參閱高皓正的個人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51367155862986&id=282245972985


  • 編按:二千多年前,曾經有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因為荼毒青年而被判死,最終他把毒藥一飲而盡。好青年荼毒室中是一群對於哲學中毒已深的人,希望更多人開始領略、追問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習慣的一切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從這一刻起接受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荼毒吧!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鋼鍊》隱藏的聖經密碼

The post 《鋼之鍊金術師》隱藏的聖經密碼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寵物專屬的高科技玩具—《知識大圖解》

$
0
0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29 期(2017 年 02 月號)。

Pet tech 時代來臨

約 40% 的英國家庭有飼養寵物。隨著人們的生活益加忙碌,飼主可能無法時時刻刻提供毛小孩足夠的關愛,這對雙方都不好受。不過,有了科技的幫助,我們便能隨時注意寵物的一舉一動,確保牠們即便獨自在家也不會無聊。從自動發球機到 Wi-Fi 餵食器,市面上已有許多裝置能協助飼主,讓寵物過得快樂又健康。

日益擴大的寵物科技市場是「物聯網」的應用實例之一;物聯網是將日常用品連上網際網路的技術。寵物科技裝置透過 Wi-Fi 或行動傳輸技術連上網,讓飼主能以智慧型手機輕易地查看家中寵物的狀況,並與之互動。如此一來,即便你人在辦公室忙得不可開交,也能從遠端關心家中的毛小孩,甚至偶爾給牠些點心。

Petzi

Petzi 寵物攝影機。圖片來源/Petzi

這款攝影機讓你能利用專屬的智慧型手機 app 隨時關心家中的寵物。廣角鏡頭能提供觀察毛小孩的絕佳視角。此外,只要按個按鍵,Petzi 甚至會投放零食。

Shru

會自動朝各個方向滾動的貓玩具 Shru 。圖片來源/PDX Pet Design

這款蛋形玩具能讓你家的貓咪整天玩個不停。根據貓科動物的獵物外型與習性而設, Shru 會自動朝各方向滾動,吸引貓咪的注意力。以 USB 將 Shru 接上電腦後,你也可以自行調整其行為模式。

GoBone

裝滿飼料並且到處滾動,吸引狗狗追逐的 Go Bone。圖片來源/mygobone.com

裝有輪子的塑膠骨頭裡放滿了點心,會四處移動好引誘狗狗來玩。GoBone 提供身心上的刺激,激勵狗兒去追逐、啃咬、吠叫和食用內存的食物。每次充飽電可使用達 8 小時之久。

PetChatz

可以和寵物視訊通話,並且自動餵食飼料的 PetChatz 。圖片來源/PetChatz

這款互動系統透過家中的 Wi-Fi 連上網路, 讓你能透過手機 app 與家中的寵物進行視訊通話。此系統的壁面裝置具有餵食功能,而地面上特殊的 PawCall 按鈕甚至能讓寵物主動打電話給你。

Whistle 活動監視器

可以裝在項圈上的健身追蹤器 whistle。圖片來源:whistle.com

Whistle 是專為犬隻量身打造的健身追蹤器,能自動偵測寵物的活動程度與健康狀況。只要將一個小型圓片置於項圈上,你就能透過專屬的手機 app 監看狗狗每天的活動情形。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0 期(2017 年 03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The post 寵物專屬的高科技玩具—《知識大圖解》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美人痣、三八痣、觀音痣,痣怎麼來的又該如何消去?

$
0
0

許多人都有長痣,而且長的部位都不太一樣。那你知道痣分成哪幾種,坊間的點痣又是怎麼回事嗎?圖片來源/www.julesmariano.com

你知道自己身上有幾顆痣嗎?有沒有認真數過?通常一個人身上會有好幾十顆,男生通常比女生多一些。正常的痣通常不用太擔心,但是有些痣你可能就要特別注意囉~

如果臉上有痣,很多人會想要點掉。但點痣到底怎麼做?點痣筆有效嗎?最近可能是點痣筆廣告的太兇了,所以很多網友特別來信詢問這些問題。

網路上有些神奇的影片,只要在臉上看起來有痣的地方,用點痣筆碰一下,之後擦掉,底下就是完全無瑕的肌膚,看起來實在有夠神奇。但這看在醫師的眼裡,只能冷笑科科兩聲。為什麼呢?

照我們的老規矩,一樣要從組織學上去探個究竟!看完你就會知道,這些影片到底哪裡有問題了。

痣的成因與分型

正常的狀況下,黑色素細胞會分佈在皮膚中。不過有些時候,一種特殊的黑色素細胞,也稱作痣細胞(nevus cell),會異常地增生、聚集,就會形成我們俗稱的「痣」,它的正式名稱是黑色素細胞痣(melanocytic nevus),在全身上下都可能長,但是一旦長在臉上就會讓愛美的人感到崩潰QQ

但是在表皮上看起來只是一顆黑黑的痣,其實沒這麼簡單。在表皮下,可是暗藏了很多玄機啊!痣有很多種分類方式,通通要講完大概天就黑了,所以今天我們講跟點痣特別有關的重點,按照深淺的層度來區分。

接合痣

長在表皮和真皮的交界處,基本上都在表皮層內,通常是扁平或很輕微突起,顏色通常是棕色或黑色,跟周遭正常的皮膚有明確的界線。

接合痣位於表皮和真皮的交界處。圖片來源/MedPartner 提供

真皮痣

長在真皮層內。通常會在皮膚表面看到突起、通常較大顆、有時會長毛。毛囊長在真皮層內大家還記得嗎?忘記的人快回去看這篇除毛文

真皮痣長在真皮層內,通常較為突起、也比較大顆。圖/MedPartner 提供

複合痣

同時長在表皮層和真皮層,複合了接合痣和真皮痣的特色,通常比接合痣大一些、凸一些,但通常比真皮痣扁一些。

複合痣同時長在表和真皮層中,大小介於接合痣和真皮痣之間。圖/MeddPartner 提供

了解這件事情有什麼重要性呢?當然有。如果你想把它處理掉,你連它長什麼樣子、有多深都不知道,那要怎麼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在最小傷害的狀況下達成最大效果呢?

搞懂基本的分別,接下來就要進入今天的主題:點痣。

點痣的方法:化學燒灼、電燒、液態氮冷凍治療、雷射、切除手術

目前常見的點痣方法是以下五種,有些不常用的就不列出了。

化學燒灼

利用化學藥劑的腐蝕性,破壞痣細胞,之後自然剝落。夜市點痣或美容院點痣通常就是這種方式。但是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要如何確保腐蝕的程度?如何保護周遭正常肌膚不被破壞?這其實藏有非常大的風險,一旦出錯,除痣不成,可能還留下一個疤痕。再來,如果是個「接合痣」,那可能還好說。萬一是個真皮痣或混合痣,那可能即使腐蝕出一個凹洞了,還是處理不掉那顆痣啊!

電燒

電燒是點痣的一種方式。醫療器材的電燒設備,是需要通過許多安全性的檢查,並且只有醫師才可以合法操作,操作得當會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選擇。但比起雷射,電燒比較會造成週邊正常組織的熱傷害,所以通常還是選擇雷射治療。一開始影片看到的「點痣筆」,其實用的就是電燒的原理。

液態氮冷凍治療

利用液態氮的低溫,將痣細胞凍到壞死,之後自然剝落。現在其實已經很少用。

雷射治療

利用特定波長的雷射對黑色素的選擇性吸收,將痣細胞破壞,之後自然剝落。這是現在醫學上接合痣、混合痣處理的主流。當然接合痣比較淺,通常一到兩次就可以處理完,混合痣就需要有些耐心,多分幾次慢慢處理,畢竟安全為上,沒有人希望把你的痣弄掉了,卻給你的臉上留下一個疤啊~有時候治療過程或有微微的出血、破皮、結痂,那都是正常的,醫師也會同時給你一些藥膏幫助傷口復原,不要太過緊張。

手術切除

沒什麼好講,手術刀拿出來,切切切挖挖挖,之後再縫合起來。(請注意,這裡講得輕鬆,但是根據不同狀況,其實是需要很多技術的喔!)手術切除通常使用在真皮痣,或者是醫師懷疑有問題必須送檢驗的痣。

好,我們回頭看一下這個點痣筆有什麼問題?首先看這個影片,一看就知道是造假的!為什麼?大家看一下上面的組織圖,就算是最淺的接合痣,你把它移除後,也不可能是完全平整,而且底下也不可能是正常的表皮肌膚,一定會產生一個小傷口,必須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復原啊~啊你點一下,擦掉就沒了,底下就是光滑無暇的正常肌膚,這有可能嗎?

另外,這點痣筆並沒有通過國內合法安全的驗證,在能量的穩定性、安全性、自己操作的危險性上,都沒有任何保障。一旦你買了這種產品,把自己的臉燒出一個疤,是討不到任何賠償的。這些廠商通常也都設在國外,要抓也抓不到啊!現在醫學美容的點痣真的很便宜了,拜託大家千萬別省這種錢傷身體啊!

在專業上的考量,醫師完全不建議大家自行點痣。大家不要想說,阿你們醫師就是想賺錢,我跟你講,點痣這種錢大家真的不太想賺啦⋯⋯錢少糾紛又多,多數醫師的心態都是作服務的啦。

會建議不要自己亂搞,有以下幾點理由:

  1. 痣有不同分型,雖然上面大致告訴你了,但臨床上有許多變化。不同的態樣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是你拿化學藥劑或點痣筆可以保障安全的。
  2. 痣不會怎樣,頂多就是醜。點壞了也不會怎樣,頂多就是醜。但是有些痣可能不是痣,而是皮膚癌。如果自己亂點掉,之後擴散了,醫師可能也救不了你。

所以最後,雖然已經有點落落長了,我們還是一定要告訴你一些該注意的警訊。

五種形態的痣不能輕忽:不對稱、邊緣不完整、長太大、長太快、凸出來就要注意!

可能大家覺得皮膚癌距離自己很遠,就降低了警覺。大家別忘了,會淹死的常常都是覺得自己很會游泳的啊~

在醫學上對可能異常的痣有個 ABCDE 的口訣,醫師國考必考:

  • A(Asymmetry),對稱性。如果是一個良性的痣,生長速度應該很一致。所以不管是往上下還是左右,應該都差不多,所以如果看起來不對稱,那代表一定有哪一邊長得特別快,你就應該要注意。
  • B(Border),邊緣圓滑。有問題的痣常會和正常皮膚缺乏明顯邊界。
  • C(Color),顏色。正常的痣細胞,會慢慢生長,分裂也很正常,所以大家應該就長得很像,顏色就要一樣。如果出現顏色不均勻,就代表痣裡面有些部分長出不一樣的東西了,你就要提高警覺。這道理很簡單,你如果種西瓜,田裡突然長出一顆黃色的南瓜你不會覺得怪嗎?
  • D(Diameter),直徑。正常狀況下,通常痣會慢慢長,長到大概 2-3 公釐就會停,如果這顆痣大概超過 5 公釐(半公分)的大小,那就要注意囉!
  • E(Elevation or Enlargement),隆起或增大。原本在很穩定的痣,不知為何突然又突然隆起、或快速變大,這種狀況下,請別掉以輕心,最好請醫師幫你做個檢查。但要注意這是講原本已經穩定後又產生變化。如果是你從小就突起的痣,都沒變化過的,就不太用擔心。

痣通常是小問題,但是如果亂處理,或者不注意,可能就會成為大問題囉!趕快利用這個機會,好好認識一下自己身體上的痣吧!!!


  • 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點痣怎麼做?點痣筆有效嗎?從頭認識痣再來想要怎麼去掉痣!

The post 美人痣、三八痣、觀音痣,痣怎麼來的又該如何消去?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不是瑪莉歐就別亂吃路邊野菇!——《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
0
0
  • 【科科愛看書】社會在走,歷史知識要有!《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帶你重新回到過去的時光,考究古往今來各式離奇的死因,不管是餓死病死被嚇死,什麼都有、什麼都死、什麼都不奇怪!讓你在嘖嘖稱奇的同時懂得如何保命防身,絕對有看有保庇!

今日值方丈和尚生日,特設素麵以供諸僧。我適見後園中有蕈二枚,紫色鮮豔,其大徑尺,因擷以調羹澆麵。但覺其香味鮮美異常,未及親嘗,忽然頭暈倒地,不省人事。今甫醒而始知諸僧食麵死矣,不知是何故也了。《庸庵筆記》

菌中之王:高貴又好吃的菇菇

提起食用菇類,筆者不禁垂涎欲滴。一碗熱乾麵或者蘭州拉麵,如果配上香菇肉片,儘管不餓,腦海中依舊能浮現其誘人的賣相。中國前些年拍過一部不錯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篇第一輯〈自然的饋贈〉中首個場景就是介紹香格里拉的松茸。它又名松口蘑,被譽為「菌中之王」、「野生菌中的貴族」,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食用菌,目前仍無法人工栽培。據說,富含蛋白質、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及稀有元素,有特別濃郁的香氣,口感如鮑魚,極為潤滑、爽脆。

松茸,被譽為「菌中之王」、「野生菌中的貴族」,光想像就讓人食指大動。圖/By Tomomarusan, CC BY 2.5, wikimedia commons

松茸在鐵鍋上,被烈火灼油烹熟的那一瞬間,雖然只是在螢幕之前,但筆者的食指已不能自持,至於那些所謂的熊掌、魚翅之類,滾到一邊涼快去吧!

南宋紹興二十一年(西元 1151 年)十月,宋高宗趙構駕臨清河郡王張俊的府第時,張家進貢的「時新果子」裡就有「切蜜蕈(野菇)」一項,應該也是一道難得的美食。同樣是「中興四將」,張俊的結局比岳飛好很多,或許就和他善於逢迎有關,而美味香菇應也有一份「功勞」。

食用菇大多生長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只有少部分是人類在溫室中種植栽培的。不過,就如同野花那般,妖豔動人,事實上常常包藏禍心;菇類也一樣,於是民間常對它們有小小的「死亡草帽」之稱。畢竟,路邊的野花不能採,路邊的野「菇」也不能摘啊!

寒山寺滅門疑案!兇手竟是它?

中國歷史上的地方志、史書、筆記等文獻中,民眾誤食野菇中毒的案例可謂不絕於書。其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恐怕得數發生在清朝道光年間的蘇州楓橋鎮「全寺滅門案」。

對中國文化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覺得上述地名非常耳熟,沒錯,正是案發於唐詩名作〈楓橋夜泊〉的誕生地―蘇州寒山寺!當年仍默默無聞的文人張繼夜宿楓橋,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滿懷惆悵地用失眠的痛苦化作名震一時的詩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在南朝蕭梁時期就已建造,在「四百八十寺」的芸芸建築中,本來名氣不算大,不料失意的漂泊詩人用平生唯一的真傳點化了一下,便立即名聲大噪,從此,那些既有文史情懷又對信仰不離不棄的人們均到此一遊。寒山寺遂絡繹不絕,香火大盛,一直延續到一千多年後的道光皇帝時代。

張繼在寒山寺寫的〈楓橋夜泊〉,讓原本默默無名的寒山寺聲名大噪。圖/By Gisling,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某天,老方丈和尚過生日,由於是聞名遐邇的宗教名剎,前來祝賀者接踵摩肩。寺院內張燈結綵,小和尚們更是歡呼雀躍,忙得不亦樂乎。寺廟為僧侶和訪客準備了豐盛的晚宴,不過,因為身處佛門,許多葷腥的山珍海味不能登堂入室。不一會,一碗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素湯麵被端了上來……

入夜,寺院內先是人聲鼎沸,後來又鴉雀無聲,神祕地歸於死寂,而寺院依舊燈火通明。翌日,有訪者敲門,但毫無動靜;推門而進,入得內堂,隨即被嚇得魂飛魄散,只見裡頭橫七豎八地躺了許多僧人和平民,大概有一百多人,餐桌上還有吃剩的素菜,一摸他們的皮膚,冰涼如水;一聞鼻息,早已氣息斷絕。

官府聞訊大驚,趕忙立案調查。捕快在後廚房發現一名暈厥後甦醒的廚師,正是昨晚掌廚的那位,一查才得知,這可能是一起史無前例的食物中毒案:「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過客者共一百四十餘人殞命!」

原來,廚師被分配了「特設素麵,以供諸僧」的任務,他「見後園中有蕈二枚,紫色鮮豔,其大徑尺」,覺得暴殄天物太可惜,「因擷以調羹澆湯」。麵煮出來,香氣撲鼻,廚師很有職業道德,沒有偷吃湯麵,只是盡責地略舔湯汁調味,大概連他都對此讚不絕口吧?他將麵條盛出讓大家用餐,回到廚房後,忽然頭暈倒地,不省人事。遺憾的是,廚師雖中毒不深,得以甦醒,活了過來,但由於他的無知和疏忽,其他人吃了野菇熬製的湯麵,全都深度中毒,魂歸地府。「吳下一大禪院……由此亦廢。」很長一段時間,這一代名寺香火熄滅,庭院冷落,幾近荒蕪,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元氣,令人不勝唏噓。這件慘案被記載於晚清散文家薛福成的《庸庵筆記》中。

千奇百怪的中毒方式,真是令人藍瘦香菇

中國僧人自南朝以後即開始奉行素食。食用菌屬於素食,營養豐富,味道可口,因此僧人採食是很自然的事,但僧人們缺乏有效的方法避免誤採毒菌,由此中毒事件屢屢發生。北宋黃休復《茅亭客話》記載:「(宋太宗)淳化中有民支氏,於昭覺寺設齋寺僧,市野葚有黑而斑者或黃白而赤者,為齋食。眾僧食訖悉皆吐瀉,亦有死者。」昭覺寺位於四川成都北郊。「野葚」實際上就是野菇。晉張華《博物志》云:「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其中「椹」即指菇;而「葚」與「椹」二字有時互通。可見在清代以前,僧侶誤吃野菇中毒就時有所聞。上述肇事的野菇為「黑而斑者或黃白而赤者」,病患的症狀為「吐瀉」。

毒菇中毒的類型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按中毒的症狀可有六種類型。「昭覺寺案」的病患顯然屬於最為常見的胃腸類型。嚴重者由於水分大量流失,有可能出現循環枯竭,繼而休克死亡,類似霍亂的直接死因。

有一種叫「光過敏性皮炎型」。野菇的毒素進入人體後可使細胞對日光的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處均出現皮炎,如紅腫、火烤樣發燒,伴隨針刺般疼痛。該毒性潛伏期較長,一般在食後一、兩天發病。

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記載:有一個德明和尚,「遊山得奇菌,歸作糜供眾。毒發,僧行死者十餘人,德明亟嘗糞獲免。有日本僧定心者,寧死不汙,至膚理拆裂而死。」僧德明食糞便得以解毒,該方在古籍中很常見。而日僧定心吃野菌導致「膚理拆裂而死」,說明這是一種能導致皮膚異樣等反應的光過敏性皮炎型毒菌,如葉狀耳盤菌之類。

另外,又有一種「神經精神型」。有些菇類毒素可引起類似吸毒的致幻作用。病患有神經興奮,或神經抑制、精神錯亂以及各種幻覺。有的人合併視力減弱,甚至模糊不清、支氣管痙攣、急性肺水腫。嚴重者還會躁動不安、譫語、抽搐、昏迷或僵硬,可因窒息而死。更奇怪的是,部分病患還可能出現色彩幻視、極度愉快、狂歌亂舞,或如同醉者那樣手舞足蹈、喜怒無常、哭笑皆非,視物大小、長短多變或東倒西歪,或進入如痴若呆、似夢非夢的狀態。

現代記載中以引起幻覺聞名的毒菌是墨西哥裸蓋菇、古巴光蓋傘等。過去,美洲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將這類引起幻覺的毒菌視為神物,用於祭典活動。最奇特的是,有些牛肝菌類毒菌可引起「小人國幻視症」,其特點是病患能幻視到高不過尺、形象離奇、性格活潑的小人,甚至還有小動物!

菇菇旁邊有幾隻矮人?不要騙我,明明就有三隻!圖/Couleur@Pixabay

在安徽地區,南宋趙不悔曾修有《新安志》,其中記載:「菌之為物,美而類甚多,或能殺人,亦使人善笑。其最下者曰『麥熟菌』,所謂軟溼青紅者也。」「新安」即今安徽歙縣,其中所說的「能殺人」和「使人善笑」的菌就是一類毒菌,具有神經性作用的致幻真菌。「麥熟菌」可能即松乳菇,該菌又稱「穀熟菌」,因多產於穀物成熟時而得名。

南宋洪邁的《夷堅志》也保留了一故事,可稱為「資聖寺案」:「臺州資聖寺僧覺升,築庵巾山上……是日,偶行松徑中,見數菌鮮澤可愛,即摘以歸。烹飪猶未熟,蛇以百數,繞釜蟠踞。升大懼,急入室坐榻上。方欲就枕,則滿榻皆蛇,不可復避,而同室僧皆無所睹,升即死。」這是一則十分值得注意的「神經精神型」中毒事件。覺升和尚是浙江臺州資聖寺的僧人,擅自採摘野菌,「烹飪猶未熟」,暗示覺升或許嘗過一口。很快便恐懼地發現「蛇以百數,繞釜蟠踞」,「滿榻皆蛇,不可復避」,但同室的其他人卻未看見任何蛇。患者精神錯亂,很可能是由於毒菌中毒後產生的幻覺。看來在古代當和尚,最要緊的不是打坐念佛,而是銘記路邊的野菇不能摘啊!

除此之外,溶血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也不容忽視。最可怕的是第六種「肝損害型」,這是引起毒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以白毒傘菌為例,其所含的毒傘肽,致死量低於 0.1 毫克/公斤體重。在歐美國家,它以「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聞名,還有微微的清香,符合傳說中無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誤食。此物以極高的中毒死亡率殘酷地嘲諷著聽從傳說的信眾,因此還有一別名—─愚人菇(fool’s mushroom)。另外,毒傘肽易溶於水,因此往往喝湯者比不喝湯者中毒嚴重。

在新鮮的白毒傘菌中,毒素含量甚高。「寒山寺案」中的劇毒野菇,也許就屬這類所謂的「毀滅天使」吧 !

最可怕的是第六種「肝損害型」,被稱作「毀滅天使」的它可千千萬萬要認得別亂採啊!圖/By Pieria,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大便療法很有效?還是別吃野菇比較實際

中了菇毒,誰都不想坐以待斃,於是古代醫師們努力探索,總結出許多形形色色的療法。

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云:「食諸菌中毒,悶亂欲死,治之方:人糞汁,飲一升;土漿,飲一二升。」這也太噁心了吧?不過為了活命,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還是有人決定一試。奇怪的是,這種大便療法在古代很流行,《本草綱目》曾引述《肘後方》:「山中毒菌欲死者:並飲糞汁一升,即活。」前文所談的德明和尚中毒後居然緊急「服用」大便而得救,另一日本僧由於極端愛惜自己的高潔,拒「服」大便而死。另一記載在《聖濟總錄》中的毒菇解藥就是將雞屎燒成灰,溫酒調服。

當然,也有相對沒那麼令人作嘔的方法,如《太平聖惠方》的建議「治蕈菌毒方:上掘地作坑,以新汲水投坑中攪之,名地漿,每服飲一小盞,不過三服差。」喝泥漿水能去毒,你相信嗎?

那些稀奇的藥方是否有實際功效,仍需現代毒理學試驗加以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古醫籍也存在輾轉相抄的現象,其中所列的藥方不一定經過作者的實踐。採用人糞、泥漿等穢物,可能是為了給中毒者催吐,以排出胃部殘餘毒菌,從而減輕中毒,從這角度看,也許有點道理。

中國目前共發現四百多種有毒的大型真菌。一種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可存在於多種毒菇中。毒菇的外觀極易和食用菇相混淆,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鑑別方法。不過,有些謠言倒是可以粉碎的,例如所謂「鮮豔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菇顏色都是樸素的」、「毒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無毒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毒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溼的骯髒地帶」等。這些都是人類一廂情願的說法,並無科學根據,神奇偉大的自然界有著自己獨立的遊戲規則,是絕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

兜了很大的圈子,還是沒有介紹具體的鑑別手段,不知看官們是否失望?筆者想起了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製作的《荒野求生祕技》(Man vs. Wild)電視節目,裡面的現代版魯賓遜—英國冒險家貝爾.格里爾斯(Bear Grylls)為求在野外生存,活捉幼蟲、蠍子等生吃,又示範在荒漠中剖開駱駝死屍的胃,尋求解渴的液體,種種方式無不刺激而毛骨悚然。如果為了活命,什麼嘗試都值得,但如果為了口福,則任何嘗試都得三思。鮮蘑菇、鮮河豚的確美味,可畢竟只是生活的小點綴,可有可無。當一回饕餮就得死,代價也太大了!嘗鮮有很多機會,而生命卻只有一次。

做人還是踏實一點吧!聽聽〈王狀元夔府十誡〉的勸諭:「夏秋月雜菇蕈皆是惡蟲蛇氣結成,前後壞(害)人甚多,斷不可吃。爾農民何不勤力種菜,四時無缺,何用將性命試此毒物?特此勸諭,莫招後悔。」


 

 

本文摘自《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時報出版

 

 

 

 

The post 不是瑪莉歐就別亂吃路邊野菇!——《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節食計畫不只減重,健康好處多更多?

$
0
0

筆者年近四十,雖然外表大概不會被很多人形容為肥胖(「穿著衣服」的時候啦),但這幾年從輕度脂肪肝轉為中度。每次問醫師該怎麼辦,通常只會得到兩個字「減肥」,當然還會再被叮嚀少吃油炸食物。筆者雖然持續「 333 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但健康檢查報告仍維持中度脂肪肝,實在是令人困擾!

「我明明都有在運動啊……。」圖/Fabio Venni @ Flickr

除了繼續規律運動,更進一步產生節食的念頭來對付脂肪肝。筆者開始接觸最近很夯的 「5:2 輕斷食」:一星期中5天正常飲食,2天的進食熱量降為平常1/4。例如男性一天正常攝取 2400 大卡,在斷食日就得將熱量限制在 600 大卡以內。筆者平常早餐吃兩個三明治加一杯牛奶,很容易就超過 600 大卡,午餐或晚餐就算只是吃一個普通便當,也很容易超過800大卡,看來都不用吃了!

 5:2 輕斷食書籍中寫道:斷食對健康很好。

但腦袋深受科學訓練「荼毒」的筆者,對這類未查證(也沒時間及強烈動機查證)的敘述,採不肯定、也不否定的開放態度。接受執行 5:2 輕斷食,純粹是認為這個方案簡單、易持久,希望用半年時間達成拋開脂肪肝的目標。但是,最近一則美國南加州大學團隊在《科學》(Science)子期刊《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的研究,開始讓筆者相信斷食對健康有好處。

斷食法不只能減肥還能促進身體健康嗎?圖/Caroline @ Flickr

減重之外,節食也帶來額外好處

該論文報導,過去研究顯示「節食」或「週期性斷食兩天以上只喝水」,可幫助老鼠代謝,進一步降低老鼠罹癌風險。與代謝相關的指數包括:腹部脂肪、空腹血糖、空腹血壓、三酸甘油酯,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過去研究指出熱量控制對於代謝作用有正面影響。但是,動物實驗無法有力證實:熱量控制或飲食改變對人體有好處,這也不是一項容易的實驗。

根據該研究,受試者需自願接受:一個月中有連續5天接受節食菜單,這5天每天熱量只有 700-1100 大卡,約是平常食量的一半不到。實驗為期三個月,菜單由高不飽和脂肪酸、低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食物組成,生酮飲食可能刺激身體燃燒已儲存在身體的脂肪(肥肉)及自我修復。三個月的實驗結果顯示,與正常飲食的受試者相比,節食者平均體重減少 2.6 公斤,體脂率也下降。

節食的人體重下降不是很直覺嗎?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接受節食菜單的受試者,血壓下降,與老化可能相關的指數 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類胰島素生長因子)也下降,並對於 BMI、血糖、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及發炎指標的 C- 反應蛋白都有幫助,而這些健康檢查報告的指標,跟許多疾病有關,有助於降低如「老化」、「糖尿病」、「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節食實驗的結果,有助於降低如「老化」、「糖尿病」、「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圖/Andre Pan @ Flickr

節食是否具有治療效果?還要再觀察!

該團隊也表示,需要繼續更大規模的實驗,增加科學證據以支持這個結論。目前實驗是針對健康者,若是不健康的人接受節食菜單,是否有治療效果?更甚者,是否能忍受這樣的菜單?筆者猜測,目前醫界、營養師可能還是對這類新興方法採保守態度。

就筆者關心的角度,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關注執行起來的困難度。動物實驗中的2天斷食只喝水,是否會影響工作效率且想睡覺?節食中,看到別人正在吃東西是否很痛苦?即使實驗中的菜單,需連續5天節食,一天只有攝取 1000 大卡,筆者也懷疑自行執行這個計劃的持久度。5:2 輕斷食的風行,可能是滿足人類的心理作用,使執行難度降低。譬如,節食當天還是可以吃早餐,一星期仍有5天可正常飲食,跟朋友聚餐。

斷食兩天的做法,是否會讓人工作效率降低並且時常想睡?圖/GIPHY

筆者長期相信的觀念,原則愈簡單,愈能持久。本篇文章不是鼓勵特定節食法,畢竟節食本身就不是一件符合人性的事。在此筆者提供一個不同觀點:人們若太辛苦追求健康的生活方法,假設正常生活可活 80 年,辛苦方法可多活 8 年,你願意辛苦活到 88 歲嗎?人的生命還有太多其他因素,譬如節食中被別人的宵夜文氣死,走在路上可能被車撞死,或者其他跟飲食不相關的疾病而病死。選擇自己接受又較健康的方式樂活,才是王道!

延伸閱讀:

The post 節食計畫不只減重,健康好處多更多?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好球?壞球?打者判斷好壞球的大腦歷程──WBC經典賽系列文(1)

$
0
0

除了直球與變化球的判斷之外,好壞球的判斷也是一個成功的打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然而,一個成功的打者到底為什麼能夠成功呢?他在打擊時會注意到投手的哪些細節?他的大腦又如何判斷好壞球呢?這一篇文章要來聊聊,打擊者如何判斷一顆直球是否會進到好球帶。

觀察投手的小訣竅

一個職業的棒球選手,在決定是否應該出棒時,只有短短的0.1秒。因此,能否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判斷投手的球是否會進入好球帶,便是一個打者能否成功擊球的關鍵之一。過去的實驗發現,一個pro級的棒球運動員和一個棒球門外漢,在觀察投手投球動作時,有截然不同的差異。當投手做出預備投球(set)的姿勢之後,一直到投手抬起自由腳、跨步、自由腳落地的這一段時間,無論是專家或是從來沒有打過棒球的人,他們的視線都會落在投手的臉和頭上[1];然而,當投手舉起投球手,一直到球出手的這一段時間,身為一個專業的打者,會將視線專注在預期的出手點(release point)[1][2],以及投手的手肘上[3],然而,不專業的打者則會到處亂看[2],或是把視線停留在投手的投和臉上[1][2]。

1

如果你是一名專業的打者,那麼你的視線會在投手出手時,固定在投手的手肘和出手點上;如果你是一個不曾受過專業棒球訓練的小迷弟/迷妹,則會因為投手太帥而一直看著他的臉。圖引自TAKEUCHI & INOMATA(2009)

而專業運動員與非專業運動員,觀察投手投球時這零點幾秒的差異,則可能會反映在好壞球的判斷,以及出棒的時機點之上。過去的研究發現,專業的棒球打者比沒有受過棒球訓練的人,更能夠快速而正確地判斷出該球是否為好球,並快速地對好球做出攻擊[1][4][5]。事實上,專業的棒球運動員決定是否出棒所花的時間,不僅比非專業的棒球運動員來得快,甚至也比網球選手來得越快,而且一個技巧越好的棒球員,他所花費的判斷時間就越少[6]。

_mg_8572

當投手預備出手時,專業的打者會把視線落在投手的手肘,以及預備出手的位置。 圖/作者攝影

打者判斷好壞球時的大腦變化

看完了一個專業打者如何判斷好壞球之後,接著,我就要帶大家來剖開打者的大腦搂(誤)。過去關於打者判斷好壞球的研究,並不像判斷直球或變化球的研究一般納入腦波儀(EEG)的研究,僅有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研究而已,因此很難判斷打者在判斷好壞球時,動用的腦區誰先誰後。然而,過去腦科學提供的研究成果,還是足以讓我們來推敲,打擊者在判斷好壞球時,大腦經歷了哪一些變化。

就如同打者在判斷球種是直球或變化球時一般,打者在判斷好壞球時,也會動用到顳葉中區(middle temporal ,MT),因為這一個腦區有助於察覺運動中的物體[7]。除此之外,打者在判斷好壞球時,還會運用到輔助眼區(Supplementary eye field,SEF)、額葉眼區(frontal eye field,FEF)、上部頂小葉(superior parietal lobule,SPL),以及右腦的腹外側前額葉(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VLPFC)[8],以下,我將為大家一一介紹,這些腦區在好壞球判斷時,可能扮演著哪些功能。

輔助眼區與額葉眼區──打者追蹤球路軌跡的兩大腦區

首先先來介紹和眼動有關的兩大腦區:輔助眼區(SEF)和額葉眼區(FEF)。輔助眼區主要是在掃視目標[9][10]及追蹤物體[11][12][13]時會動用到的腦區,除了這些功能之外,過去以猴子作為研究樣本的單一神經記錄( single neurons recording)實驗也發現,猴子在進行好壞球判斷時,會動用到輔助眼區的兩組神經,其中一組被實驗者稱之為好球神經(strike neurons)──這些神經只在猴子判定實驗刺激會通過實驗螢幕上設定的好球帶時,這一組神經才會反應,若猴子認定該刺激不會通過好球帶,則這組神經則不會反應;另一組神經則是線索神經(cue neurons)──這些神經在猴子尚未判定一個刺激是否會通過好球帶,還在做決定時會產生反應,也就是說,這些神經可能有助於打者判定一顆球會不會通過好球帶。

除此之外,實驗者也發現,當線索神經出現反應後258毫秒,若該球被猴子判定為好球,則好球神經會產生反應,接著再過62.5毫秒之後,猴子的眼睛會開始追蹤那一顆球的軌跡[14]。若這個實驗能夠成功套用到人類在打擊的實戰情形,則它的反應歷程應該會如此:投手投出球→輔助眼區的線索神經蒐集資訊,判定該球的軌跡是否會通過好球帶,若會,則啟動好球神經,觸發眼球追蹤球路準備攻擊;反之則不會啟動好球神經,也不會做出攻擊的準備。

除了輔助眼區之外,額葉眼區也參與了判斷好壞球的認知歷程[8],在刺激出現之前的預備狀態(preparatory set),額葉眼區就會開始產生反應[15],除此之外,額葉眼區也具有抑制眼動反應的功能,在這個fMRI的實驗之中,實驗者要求受試者在判斷「該刺激不會通過螢幕上的好球帶」時,受試者要將視線放在螢幕正中央的注視點上。實驗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判斷該刺激為壞球時,比判斷該刺激為好球時,會造成額葉眼區出現更大的活化量[8],這可能和這個腦區涉及到抑制眼動有關[16]。

motor_cortex_monkey

輔助眼區(Supplementary eye field,SEF)與額葉眼區(frontal eye field,FEF)圖/維基百科

接著介紹大腦計算、判斷球路軌跡是否會通過好球帶的兩大認知腦區:上部頂小葉與右腦的腹外側前額葉。上部頂小葉和推算球路軌跡有關,當打者在判斷投手出手的球會不會進入好球帶時,很可能就是運用到這一個腦區來進行計算。上部頂小葉屬於後側頂葉(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的一部分,而後側頂葉則涉及到了空間圖像(spatialimagery)的判讀[17][18]、空間注意力(spatial attention)[19],以及追蹤動態物體軌跡的注意力(attentional tracking of motion trajectories)[20]。

gray726_superior_parietal_lobule

上部頂小葉屬於後側頂葉的一部分。 圖/維基百科

至於右腦的腹外側前額葉,則和抑制計畫好的行動有關[21]。當一個打者忍不住追打一顆壞球時,可能就是投手的球路成功騙過了打擊者,使得這個腦區未能成功抑制打者揮棒的衝動,因而遭到三振出局。除此之外,這個腦區也和規則處理有關──因為打者並不是每一顆球來都要揮棒,而是要挑選進入好球帶的球進行攻擊(至少在這個實驗中的規定情境下是如此),因此,這個實驗涉及到了一套既定規則,和右腦腹外側前額葉的規則處理有關(rule processing)[22],可能是這個原因,才讓這個腦區出現了顯著的活化。

儘管這些關於打者判斷好壞球以及判斷直球與變化球的實驗,提供了我們一些打者在打擊時可能的大腦變化歷程,然而這些大多都只是實驗室中的模擬研究而已,真正的打擊者在打擊時,除了專注投手的球之外,還要抑制觀眾的吵雜聲、處理內心對於比賽勝負的壓力,甚至得執行打帶跑、觸擊等戰術,打擊時的大腦歷程或許會更為複雜。不過這些研究也為棒球科學提供了一些更新一步的見解,或許未來有助於教練們透過模擬實境等方式訓練打擊者的大腦,讓科學得以結合實際的棒球訓練,使得比賽變得更加複雜而精采。

延伸閱讀:

  1. T. Takeuchi &  K. Inomata (2009).VISUAL SEARCH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BASEBALL BATTING.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009, 108, 971-980.
  2. Shank, M., & Haywood, K. (1987) Eye movements while viewing a baseball pitch.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4, 1191-1197.
  3. Kato, T., & Fukuda, T. (2002) Visual search strategies of baseball batters: eye movements during the preparatory phase of batt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4, 380386.
  4. Paull, G., & Glencross, D. (1997) Expert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n baseba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8, 35-56.
  5. Nakamoto, H., & Mori, S. (2008) Sport-specific decision making in a go/nogo reaction task: differences among nonathletes and baseball and basketball play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06, 163-170.
  6. Kida, N., Oda, S., & Matsumura, M. (2005) Intensive baseball practice improves the Go/Nogo reaction time, but not the simple reaction time.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2, 257-264.
  7. Marchand, W.R., et al., Putamen coactivation during motor task execution. Neuroreport, 2008. 19(9): p. 957-60.
  8. S.J.Heinen, J.Rowland,B.Lee & A.R.Wade(2006)An Oculomotor Decision Process Revealed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6(52),13515–13522.
  9. Schall JD. Neuronal activity related to visually guided saccadic eye movements in the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of Rhesus monkeys. J Neurophysiol 66: 530–558, 1991.
  10. Schlag J and Schlag-Rey M. Evidence for a supplementary eye field. J Neurophysiol 57: 179–200, 1987.
  11. HeinenSJ.Single-neuron activity in dorsomedial frontal cortex during smooth pursuit eye movements. Exp Brain Res 104: 357–361, 1995.
  12. Heinen SJ and Liu M. Single-neuron activity in the dorsomedial frontal cortex during smooth pursuit eye movements to predictable target motion. Vis Neurosci 14: 853–865, 1997.
  13. Petit L and Haxby JV. Functional anatomy of pursuit eye movements in humans as revealed by fMRI. J Neurophysiol 81: 463–471, 1999.
  14. Kim YG, Badler JB, Heinen SJ (2005) Trajectory interpretation by supplementary eye field neurons during ocular baseball. J Neurophysiol 94:1385–1391.
  15. ConnollyJD,GoodaleMA,GoltzHC,MunozDP (2005) fMRIactivationin the human frontal eye field is correlated with saccadic reaction time. J Neurophysiol 94:605–611.
  16. Hanes DP, Patterson II WF, Schall JD (1998) Role of frontal eye fields in countermandingsaccades:visual,movement,andfixationactivity.JNeurophysiol 79:817–834.
  17. FormisanoE,LindenDE,DiSalleF,TrojanoL,EspositoF,SackAT,GrossiD, Zanella FE, Goebel R (2002) Tracking the mind’s image in the brain I: time-resolved fMRI during visuospatial mental imagery. Neuron 35:185–194.
  18. Gauthier I, Hayward WG, Tarr MJ, Anderson AW, Skudlarski P, Gore JC (2002) BOLD activity during mental rotation and viewpoint-dependent object recognition. Neuron 34:161–171.
  19. SchluppeckD,GlimcherP,HeegerDJ (2005) Topographicorganizationfor delayed saccades in human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J Neurophysiol 94:1372–1384.
  20. Culham JC, Brandt SA, Cavanagh P, Kanwisher NG, Dale AM, Tootell RB (1998) Cortical fMRI activation produced by attentive tracking of moving targets. J Neurophysiol 80:2657–2670.
  21. Aron AR,Fletcher PC, Bullmore ET, Sahakian BJ, Robbins TW (2003) Stop-signal inhibition disrupted by damage to 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in humans. Nat Neurosci 6:115–116.
  22. Bunge SA (2004) How we use rules to select actions: 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ogn Affect Behav Neurosci 4:564–579.

The post 好球?壞球?打者判斷好壞球的大腦歷程──WBC經典賽系列文(1)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2016 諾貝爾物理學獎:拓樸相變和拓樸物質的理論研究發現—《物理雙月刊》

$
0
0

文/張明強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物理系

2016 年 10 月 4 日,諾貝爾物理獎頒給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David J. Thouless , 布朗大學的 J. Michael Kosterlitz 和普林斯頓大學的 Duncan M. Haldane,三位得獎人均為英國出身。得獎的理由是「拓樸相變和拓樸物質的理論研究發現。(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

拓樸性質起源於數學的研究,也就是在幾何學之外,研究物體被連續變化(比如說延展或彎曲),在不撕開或黏合或挖洞的狀況下,如何從一種幾何形狀變成另外一種幾何形狀的研究。

舉例來說一顆球和一個四方體拓樸性質一樣,可以想像球體不斷的變化之後,就可以變成四方體;而中間有一個洞的甜甜圈,拓樸性質和咖啡杯拓樸性質一樣,因為經過連續變化,甜甜圈可以變成有一個洞把手的咖啡杯。

208692428_8a433b5267_o

拓樸性質起源於數學的研究,也就是在幾何學之外,研究物體被連續變化,在不撕開或黏合或挖洞的狀況下,如何從一種幾何形狀變成另外一種幾何形狀的研究。如中間有一個洞的甜甜圈,拓樸性質和咖啡杯拓樸性質一樣。圖/By Salim Virji @ flickr, CC BY-SA 2.0

本來拓樸學和物理學關連並不大,直到 Thouless 和 Kosterlitz 開始研究二維古典系統的二階相變,事情才開始變化。在他們的研究之前,一般人對二階相變的了解,都是來自於金寺堡-藍道定理(Ginzburg-Laudau Theorem)。我們可以考慮一個磁性系統,鐵磁的產生是要有所有小磁鐵磁場指向同一個方向,而順磁性的相態來自於小磁鐵磁場的方向都不一樣,平均起來磁性就為零,我們稱這種小磁鐵磁場都指向同一方向為「對稱性破缺 (Symmetry breaking)」。金寺堡-藍道定理完全奠基於對稱性破缺。而二維古典系統,基本上在有溫度的情形下,因為熱漲落 (thermal fluctuation)非常強大,所以沒法形成對稱性破缺,因此大家的認定是不會有相變的存在。

這樣的情形也可以由物理量的相關性(correlation)來理解。同樣考慮磁性系統,我們可以考慮相距離很遠的小磁鐵(也稱為自旋)彼此間的相關性,相關性可以理解為當我改變一個自旋,另一個(遠距離)自旋跟著改變的量。我們發現三維鐵磁性(也就是有對稱性破缺)的相態中,兩個距離相當遠的自旋量相關性是一個常數。但在二維磁性系統裡,遠距離自旋相關性會慢慢接近零。且慢,接近零有兩種接近的方式,一種是多項式的接近零,一種是指數的接近零,多項式的接近零(比如說 r-2) 比指數的接近零(比如說 e-r) 要來的慢許多,因此這裡面暗藏著玄機。

Kosterlitz 和 Thouless 發現,非常低溫的時候,是多項式的接近零。遠距離鐵磁的相關性是多項式的接近零。然後慢慢增高溫度,系統會產生渦漩,而且不是一個一個產生,每次產生都成對,而且方向相反。我們稱為正渦漩或反渦漩,見圖一。正反渦漩會成對出現成對,剛開始出現不會影響鐵磁的相關性,但溫度越高,渦漩越來越多,溫度高到一個程度,渦漩不再成對出現,而是單獨出現,且渦漩改變遠距離鐵磁的相關性,從多項式變成指數接近零。這樣的相變,並不會有對稱性破缺,而是相關性的改變,我們稱為「KT 相變」,圖 1 顯示的就是這樣的相變圖。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0-06-%e4%b8%8b%e5%8d%889_31_13

KT 相變。圖 1/@ nobelprize.org

渦漩其實就是一種拓樸態,就像颱風一樣,渦漩有一個很像颱風眼的構造,此種構造就是類似甜甜圈的洞,我們稱為奇點,見圖中放大區域。Thouless 和 Kosterlitz 是第一位利用拓樸性質來解釋相變。 後來發現不管在一為或二維系統,比如說超流體相變,KT 相變非常重要。也解釋很多低維度系統相變得產生,改變人們對相變的了解。

拓樸物質其實不容易發現,「量子整數霍爾效應」和「分數霍爾效應」在八零年代一一被發現,而且獲頒諾貝爾物理獎。Thouless 也持續對拓樸態有進一步的了解,尤其是量子霍爾效應的解釋。Thouless 藉由對於拓樸學的了解,將量子霍爾效應跟所謂的「陳省生數」(Chern Number)連結起來。陳省生數可以類比為幾何體有多少個洞,而電子的導電率正比於陳省生數,也就是洞的數目,見圖 2。由此增進對拓樸物理學的深層了解,因此他獲頒此次諾貝爾物理獎一半的獎金。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0-06-%e4%b8%8b%e5%8d%889_33_04

陳省生數可以類比為幾何體有多少個洞,而電子的導電率正比於陳省生數,也就是洞的數目。圖 2/@ nobelprize.org

量子整數和分數霍爾效應這兩種物質都需要磁場形成藍道層。Ducan Haldane 在八零年代提出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不用均勻磁場,保持移動對稱性來形成霍爾效應。他提出一個簡單的模型,就是在六角蜂巢模型中技巧加入次近鄰的作用力,如圖 3,破壞時間反轉對稱性 (time reversal symmetry) ,就可以不用加均勻磁場產生陳省生數等於一或負一的霍爾效應。

noble-3

在六角蜂巢模型中技巧加入次近鄰的作用力,破壞時間反轉對稱性,就可以不用加均勻磁場產生陳省生數等於一或負一的霍爾效應。圖 3/@ nobelprize.org

Haldane 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發現一維系統的磁性拓樸系統。低維度系統,尤其是低維度的量子系統,量子效應要比三維系統來得大。Haldane 首先意識到,一維的磁性系統,由於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或是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非常大,因此產生奇特的現象。因此他開始提出自旋量為一的一維磁性系統,發現這個系統具有拓樸性質,稱為 Haldane 相態。這是第一個用理論提出的拓樸材質,而且馬上被實驗驗證。這種拓樸材質非常穩定,具有某些對稱性,也就是說一些雜訊只要不破壞這種對稱性,並不會改變拓樸性質,因此我們稱為這樣的相態是「對稱性保護的拓樸相態 (Symmetry protected topological phases) 」。

這就是拓樸相態的重要性。量子電腦需要用到量子訊息,可惜的是,量子訊息常常因為雜訊一下子就不見,因此我們如果要用到很多量子位元,保持量子訊息很重要。拓樸態,舉例來說,像是一個有洞的物質,而這些洞可以拿來作為量子位元。舉例來說,我們有一個麵團做的甜甜圈,我們的手可以去改變甜甜圈的形狀,但只要不把洞黏起來,或是打另一個洞,不管我們怎麼捏,一個洞還是保持在那。我們可以想像,雜訊就好像我們的手亂捏,會改變甜甜圈的樣子,但洞永遠在那,也就是拓樸性質永遠不變,這樣的拓樸材質非常適合來當做量子電腦的量子位元。

墊基於這三位物理學家的研究基礎,在最近的十多年,大量的拓樸物質在實驗上被製造與發現,比如說拓樸絕緣體(Topological Insulators),拓樸超導體(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s), 和外爾半導體(Weyl Semimetal)。這些新的奇異拓樸物質的發現,大大延展人類可能的科技發展,增加量子電腦的可能性,因此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38%e5%8d%b7%e7%ac%ac6%e6%9c%9f001

 

本文摘自《物理雙月刊》38 卷 12 月號 ,更多文章請見物理雙月刊網站

The post 2016 諾貝爾物理學獎:拓樸相變和拓樸物質的理論研究發現—《物理雙月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棒球場上的腦科學:直球?變化球?──WBC經典賽系列文(2)

$
0
0

棒球場上的打擊,是一件很困難的任務。我曾有一個體育老師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棒球打者:「在世界上有哪一個職業,失敗率高達七成,卻可以領高薪呢?」當然啦,在中華職棒這個常常出現15:15這種網球般比數的奇妙聯盟,或許好的打擊者打擊率必須要來到3成5才行,但即使如此,一個好的中華職棒打者的失敗率依然高達6成5。

一個打者,要能夠把球打得好,除了打擊本身的技巧之外,選球也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選球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選擇你想攻擊的球路,例如教練常常會要打者「挑直球打」,另一個則是判斷球會不會進入好球帶。

而過去關於棒球打擊的研究,也剛好在「判斷球種」和「判斷好壞球」上有所著墨,本文就要先來介紹「當一個打者在判斷球種時,他的大腦會出現哪些變化呢?」

直球?變化球?

根據我所讀到的論文,實驗者通常會挑選「直球V.S.曲球」或是「直球V.S.曲球V.S.滑球」來做為刺激的材料,而滑球和曲球也是棒球場上最常見的兩種球路。

先來看看在分辨這三種球路的時候,打者所需耗費的時間吧。要分辨一顆球是什麼球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這顆球移動的速度,以及變化的角度。

很直覺的,要分辨一顆球是直球、曲球或滑球,最容易被分辨出來的應該是直球,Sherwin等人在2012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就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策劃了一系列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研究,從六名受試者(五男一女,均沒有參與過職業棒球或大學棒球的訓練)腦神經的訊號可以發現,快速球比其他兩種球路更快被區分出來。

除此之外,由於這三種球路的軌跡及速度都有所差異,被辨識出來的時間點也有所不同,因此受試者在區辨這三種球路時的大腦反應模式可以說是截然不同[1],不過更細節的部分,由於太過複雜,因此就不在本篇文章細談了,有興趣的人可以找出原論文來讀看看。

判斷球種與揮擊時的大腦變化

然而,當一個打者分辨出一種球路是直球、曲球或滑球之後,他們接下來會怎麼做呢?當然就是攻擊它啦!這一個研究團隊後續又做了另一份研究[2],他們以三名美國大學棒球聯賽第一級(NCAA Division I)的大學棒球隊球員做為受試者,讓他們觀看468個模擬球路(快速球、曲球、控制組,其中控制組是電腦隨機模擬出來的球路,該球路不符合牛頓物理定律的球路軌跡),這個研究分成兩個部分,其中一個是腦電圖的研究,另一個則是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研究。

腦電圖和功能性磁振照影最大的差別就是,腦電圖可以測量到每一毫秒的大腦電波變化,但是沒辦法精確地掌握這些腦電波的變化是來自於哪一個腦區;而功能性磁振照影雖然只能每兩秒鐘掃描一次,但是卻可以測量到很精細的大腦變化。因此,結合這兩種研究,便能夠精確地掌握到,打者在選擇攻擊的球種時,在不同時間上,大腦反應的區域有何不同。

其中腦電圖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棒球從投手的手中出手後500ms左右時,打者的大腦反應會來到高峰,這可能反應出打者出手的時機點(以投手板到本壘板的距離18.44公尺而言,該實驗的模擬球路中的速球球速為83mph,換算成我國常用的km/hr後,則是133kph左右,而一顆時速133公里的球,從投出到進入本壘板,所需時間大約是496ms,因此在出手後500ms前後所出現的大腦反應高峰,可能正代表著打者出手的時間點)。

而第二次的大腦反應高峰則是在球出手後900ms時,這可能代表著打者針對剛剛所做的判斷進行反思,因而產生了第二個大腦反應的極大期。

那麼,這兩個大腦反應的極大期,大腦到底在做些什麼呢?這個團隊又用了功能性磁振造影來對大腦在判斷球路時的腦區變化做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受試者看到的是直球、曲球或是滑球,大腦中對應到的反應區域大多都分布在後半部,而這些區域和視覺處理與動作處理有關,其中包含了參與複雜影像視覺編碼的舌回(lingual gyrus)[3]、辨識物體的側枕葉皮質(lateral occipital cortex,LOC)[4]、解釋視覺圖像的布羅德曼分區(Brodmann)第18腦區[5]、負責注意力和多功能整合的布羅德曼分區第19腦區[6],以及有助於覺察運動中物體的顳葉中區(middle temporal,MT,又稱視覺皮質第五區,V5)[7]。

而前面提到的第二個神經訊號大量反應的時期,也就是球出手後900ms的反應極大期,在fMRI的研究中則發現,這和上額葉(superior frontal)、副扣帶迴(paracingulate gyri)的反應有關,這些腦區會在受試者正確辨識出球路之後活化,它們負責的功能則是正向顯著事件(positive salient events)[8]和內省(introspection)[9],白話一點來說就是「受試者很肯定地認為,剛剛所做的判斷應該是正確無誤的!」。

 判斷正確與錯誤,大腦反應也會有所不同

有趣的是,這份實驗也針對受試者判斷正確與判斷錯誤時的大腦變化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判斷正確時,他們的大腦神經變化,會顯著地活化處理高階視覺反應的MT和側枕葉皮質(LOC) ,以及關於動作控制和處理的蒼白球(globus pallidus)和殼核(putamen) [7],還有牽涉到自我獎勵的額葉極區(frontal pole regions),且這些腦區的啟動,是不需要經過意識控制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會很自動地從辨認出球路切換到準備揮棒的模式裡,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大聯盟傳奇名將Yogi Berra會說:「打者是不能一邊思考,一邊好好地打擊的(you can’t think and hit at the same time)。」。

反之,當受試者無法對該球種做出正確判斷時,他們便不會啟動預備揮棒的動作區,反而是啟動了位於前額葉的布羅德曼腦區第10腦區[1][2]。前額葉是關於思考與決策的腦區,而布羅德曼腦區第10腦區最主要的功能正是處理困難的認知作業(task difficulty)[10]。這可能是因為受試者有看到這些球,但資訊並未傳到更高階的視覺紀錄區或是正確編碼(如MT、LOC),因此受試者感到很困惑,因而啟動了負責思考的大腦區域,試圖想出剛剛看到的到底是哪一種變化球。

1

這樣的研究結果,不免讓我聯想到我打棒球的經驗,其實打者在選擇球路作攻擊時,常常是一種很自然的身體反應,從投手台角投球的那一剎那,到擊中球為止,其實打者是沒有什麼時間仔細思考該如何揮棒、何時揮棒的,而是一種連貫「判斷—揮擊」的動作,這正好呼應了實驗研究的結果。

順帶一提,雖然實驗當中並沒有提到這一點,不過我認為,當一個打者被一顆球凍結住,站著不動遭到三振時,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來不及對眼前的球路做出反應,因而未能啟動他下意識的動作區域吧。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在最後,關於變化球和打者反應之間的另一個有趣研究,則是針對「投手的球種越多,會對打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為主題進行研究的,結果發現,當一個投手的球種越多時,打者得動用到越多的腦區聯合起來來分辨球路,而非增加某一特定腦區的活動量來分辨球種;除此之外,當投手球種到達三種時,和只有兩種時相比,打者能夠正確區分球種的機率就會掉到5成左右,且反應時間雖未達顯著差異,但會隨著球路越多,而有越來越慢的趨勢[11]。

1

因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讓打者摸不著頭緒的投手,即便你無法和達比修一樣練成一手七彩變化球,但實驗告訴你,只要有兩種變化球,就足以讓打者有一半的機率猜不透你想投什麼球了!

 

參考文獻

  1. Sherwin, J.Muraskin, & P.Sajda(2012)You can’t think and hit at the same time: neural correlates of baseball pitch classification. Front Neurosci, 6: p. 177.
  2. Muraskin, J.Sherwin,& P.Sajda(2013)A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Baseball Pitch Recognition and Its Potential Use in Scouting and Player Development. Sports Analytics Conference.
  3. Machielsen, W.C., et al., FMRI of visual encoding: reproducibility of activation. Hum Brain Mapp, 2000. 9(3): p. 156-64. 17.
  4. Grill-Spector, K., et al., The lateral occipital complex and its role in object recognition. Vision Res, 2001. 41(10-11): p. 1409-22. 19. Hyvarinen, J., et al., Early visual deprivation alters modality of neuronal responses in area 19 of monkey cortex. Neurosci Lett, 1981. 26(3): p. 239-43
  5. Kaas, J.H., Theories of visual cortex organization in primates: Areas of the third level. Extrageniculostriate Mechanisms Underlying VisuallyGuided Orientation Behavior, 1996. 112: p. 213-221. 18.
  6. Tootell, R.B.H., et al., Functional-Analysis of Human Mt and Related Visual Cortical Areas Using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5. 15(4): p. 3215-3230. 21.
  7. Marchand, W.R., et al., Putamen coactivation during motor task execution. Neuroreport, 2008. 19(9): p. 957-60.
  8. Euston, D.R., et al., The role of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in memory and decision making. Neuron, 2012. 76(6): p. 1057-70.
  9. Goldberg, I.I., et al., When the brain loses its self: Prefrontal inactivation during sensorimotor processing. Neuron, 2006. 50(2): p. 329-339.
  10. Philiastides, M.G., et al., EEG-informed fMRI reveal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ptual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7. 27(48): p. 13082-13091.
  11. Ryu, J.Kim, A.Ali, W.Kim & S.J. Radlo (2015) Changes in baseball batters’ brain activity with increased pitch choic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Vol. 14, No. 3369–381.

The post 棒球場上的腦科學:直球?變化球?──WBC經典賽系列文(2)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美味鹹粥竟讓陸游折壽十年?原是糖尿病惹的禍──《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
0
0
  • 【科科愛看書】社會在走,歷史知識要有!《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帶你重新回到過去的時光,考究古往今來各式離奇的死因,不管是餓死病死被嚇死,什麼都有、什麼都死、什麼都不奇怪!讓你在嘖嘖稱奇的同時懂得如何保命防身,絕對有看有保庇!

不堪酒渴兼消渴,起聽江聲什雨聲。《過忠州醉歸舟》

養生有道陸放翁,愛哭卻長壽

南宋嘉定二年(西元 1209 年)歲末,寒風凜冽,一位八十五歲老人正臥病在床,兒孫們坐在他身邊,握著老人枯枝般的手,泣不成聲。

老人的神智依舊清醒,只是極為虛弱。他半瞇著眼睛,小聲地吟誦著前不久剛作的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儘管氣若游絲,但聽者仍能悟到老人喉嚨深處的鏗鏘有力和慷慨激昂。

家人圍坐在病榻前,問他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老人夢囈般念念不忘道:「北定中原……北定中原……」兒孫們都知道這位即將走完人生路的老者,內心有太多不甘,有太多憤懣,也有太多遺憾,但是,讓他帶著抑鬱的心情離開人世,誰忍心呢?

「爺爺!您心裡頭藏有什麼儘管說吧!」孫子一頭枕在老人懷中,兩眼被淚水浸泡得紅腫。老人一手撫著孫兒的嫩髮,一手摸著自己的肚皮,半開玩笑地用微弱的聲音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不必難過。我已享高年,家事不足牽掛。若問尚有何等心事,除報國之外,還想吃一碗粥……解解饞……」

眾人一聽,不免詫異:老爺子真的喝粥喝上癮了!

收復中原之前,再給我來一碗粥吧!圖/By Plastictv,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這老頭子身子骨一直挺硬朗的,直到耄耋之年仍「耕牧猶能力,痴頑每自驚」,不僅能從事體力勞動,「荷鋤終日在園扉」,且頭腦清楚,繼續文學創作,直到生命接近終點還筆耕不輟,生命力極為頑強!

他就是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古代文學家中著名的頤養天年者,高壽八十五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極為難得。陸游一生頗不得志,生活並非安逸,也曾一度顛沛流離,暮年退居故鄉山陰時,甚至過著近乎清貧的生活,物質條件很是匱乏。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高壽古人大抵都是健碩無比,最後也是自然死亡,否則難以扛起年齡累積的重量,無法抵擋疾病無情的侵蝕。陸游是否如此?

他出生第二年,金兵攻陷了京城汴梁,徽宗、欽宗被擄,北宋王朝滅亡。他隨父母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童年。陸游從小深具愛國思想,一生中,抗金復國的立場始終不渝,因而屢屢遭到主和派的排擠和打壓,三次任職三次被免,可謂仕途多舛。總之,陸游人生充滿了動盪和不幸。「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為此,他常長歌當哭。

那些壓抑的情緒是否讓他折壽了呢?

其實,陸游對養生頗有心得,深明「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並把這一道理應用於養生。他曾深有體會地說:「徐行舒血脈,危坐學踵息。」一動一靜,動靜相輔,雖然一生主要從事的畢竟是文化事業,不少時光在案上度過,然而一有機會就舒展筋骨,鍛鍊體魄,絕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

陸游飲食有道。他主張「朝晡食粥湯餅之屬,皆為命腹中有餘地。若偶食一物多,則減飯;飯稍多,則減肉。」(〈齋後紀事〉)「膨脝亦宜戒,僅飽勿憚剩。」(〈小疾自警〉)。他最忌過飽,強調暴飲暴食有害健康,更反對吃太多肉類葷腥之物:「羔豚昔所美,放斥如遠佞。」(〈小疾自警〉)「養生所甚惡,旨酒及大肉。」(〈對食有感〉),提倡「淡薄以養壽」,認為「食淡百味足」。

陸游晚年猶愛素食。對他來說,各種新鮮蔬菜都可口宜人,「黃瓜翠苣最相宜」,「薺糝芳甘妙絕倫」,「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餘。」他大概邊吟詩邊垂涎了。

晚年的陸游特別愛素食。圖/By Masahiro Ihara @ flickr, CC BY 2.0

這些都是好措施,對延年益壽很有幫助。不過,陸游年少多病,體質並不強,而且未老先衰,如其詩所稱:「稟賦本不強,四十已遺衰。」「予少多疾恙,五十已遽衰。齒搖頜鬚白,蕭然蒲柳枝。」不僅如此,他常年帶病,身體存在重大隱患,而恰恰有一個很普通的習慣,這種習慣在別人身上是好事,然而在他身上卻未必。

唉!老爺子原本可以更長壽的!

嗜粥如命老「粥迷」,愛粥原因竟是牙痛?

首先,陸游的牙齒不健康

他對牙病曾有過深刻的體驗,如〈齲齒〉云:「齲齒雖小疾,頗解妨食眠。」接著對牙痛的描寫繪聲繪色:「昨暮作尤劇,頰輔相鉤聯。欲起嬾衣裳,欲睡目瞭然。恨不棄殘骸,蛻去如蛇蟬。」夜間齒痛發作,他臉頰疼得徹夜輾轉難眠,想起床,但連穿衣都乏力,躺在床上又兩眼發直,恨不得拋掉無用的軀殼,像蛇和蟬脫皮一樣,另找一個軀體來承載這殘損的生命,簡直痛不欲生!

齲齒雖是小病,但痛起來無人能抵禦,這首詩表明陸游患齲齒後引發急性牙髓炎。中年之後,他牙病纏身,詩作中有一百多首與牙病相關(極可能發展到了牙周病)。如〈雜興〉曰:「足弱僅能行,齒搖常欲墮。」〈識喜〉曰:「齒搖徐自定,髮脫卻重生。」〈新涼書懷〉曰:「一齒屢搖猶決肉,雙眸雖澀尚耽書。」在這些作品中,陸游寫到了自己牙齒鬆動,苦不堪言。

牙周病得不到治療,發展到最後就會脫牙。陸遊的〈老態自遣〉云:「似見不見目愈衰,欲墮不墮齒更危。」〈老嘆〉云:「一齒危將墜,雙瞳久已昏。」後來,牙齒掉得多了也就發生齒豁,牙齒漏風,嘴巴變得像個乾癟的囊袋,「衰殘口兩齒,困厄家四壁。」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滋生了一種生活習慣——吃粥

陸游對粥情有獨鍾,有詩為證:「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食粥〉)據作家李開周介紹,陸游晚年退休回山陰老家隱居,每天早起,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熬粥,熬好後喝一碗,再睡個回籠覺,等到日上三竿醒來,接著吃早餐。陸游認為「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也」。簡直舒服得無與倫比!這個生活方式被他煞有介事地記錄在著作《老學庵筆記》中。

早上起床就是要來碗香噴噴的粥啊。圖/By Toshiyuki IMAI @ flickr, CC BY-SA 2.0

原詩所說的「宛丘」,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字文潛,人稱宛丘先生。張耒曾寫過一篇〈粥記贈潘邠老〉,認為「食粥可以延年」,對粥的好處給予極高評價:每天早上喝一大碗粥「最為飲食之良」,能「暢胃氣,生津液」。陸游對這番話顯然極為欣賞、讚賞,故揮毫寫下〈食粥〉一詩。

除了讓人口感愉快、渾身舒服,陸游在許多詩句中,還常常提及食粥對延年益壽的好處。在〈薄粥〉一詩中說:「薄粥枝梧未死身,饑腸且免轉車輪。」意思是說,靠食粥不但支撐年邁的身軀,也能夠免受饑餓。他還有「老便藜粥美,病喜粟漿酸」等詩句。

陸游還發現豆粥味道最好,他的〈悲歌行〉稱 :「紫駝之峰玄熊掌,不如飯豆羹芋魁。」在其眼裡,豆羹(豆粥)、芋頭完全可以媲美駱駝的駝峰和黑熊的熊掌!大豆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極高,也是優良的健康食品。

中醫認為人隨著年歲漸長,脾胃功能會退化,不宜食用過硬食物,陸游獨愛食粥,原本正合中醫養生之理。粥,綿長而細軟,易消化吸收,有養胃健脾之效。有時,陸游在粥中加入山藥等健脾補腎之品,如詩云:「秋夜漸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他又常吃枸杞粥,「雪霽茅堂鍾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

然而,這樣吃粥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不堪酒渴兼消渴」糖尿病讓陸游看見奇光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長期以粥為主食的

從中年開始,陸游就得了慢性疾病,困擾餘生,在他的詩詞中多有反映。五十多歲時,他的〈銅壺閣望月〉有一句:「十年肺渴今夕平,皓然胸次堆冰雪。」其後,還有一首〈過忠州醉歸舟〉,云:「不堪酒渴兼消渴,起聽江聲什雨聲。」

所謂肺渴,中醫又叫消渴症,類似西醫的糖尿病。由此推測,陸游大概在四十剛出頭時就罹患糖尿病了。消渴症,常見多飲、多食、多尿,而體型消瘦,更有稱謂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多飲而煩渴不止、多食而肌肉消瘦、多尿而頻。

糖尿病不僅有多飲、多尿的症狀,陸游四十多歲時寫的一首詩,還涉及視力受損,曰:「昏眸雲霧隔,衰鬢雪霜新。」意思是看東西如隔著一層雲霧,朦朦朧朧。因為視力不好,他後來連眼睛都不願意睜開,就像詩中說的:「放翁遊蜀十年回,病眼茫茫每懶開。」這恐怕不是單純老花眼就能解釋,長期的糖尿病對視力也頗有影響。

到了七、八十歲,他居然「目光焰焰夜穿帳,胎髮青青晨映梳」、「靈府無思踵息微,神光出眦射窗扉」。奇怪的是,垂暮之年,陸游居然發覺眼睛出現神奇的光彩,認為是返老還童的跡象,沾沾自喜。其實,視野閃光常見於眼睛的玻璃體、視網膜受損,據內分泌專家介紹,可能源於多年糖尿病的合併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一切都有朦朧美?其實是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圖/By Pexels, Public Domain, Pixabay

吃粥總讓血糖一飛沖天,身體如何吃得消!

陸游生活的年代,人們還未瞭解糖尿病、消渴症的真正病因,更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監測血糖。

對血糖不穩定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像米粥這類澱粉含量較多、升糖指數較高的食品,其實不宜多喝、常喝。大米、小米這類糧食,煮的時間愈長,做出的粥就愈黏稠,正是澱粉糊化的過程。澱粉在人體中可轉化成糖,糊化作用會破壞澱粉的包膜,讓糖分變成分子更小的能量物質,讓人體更易吸收。加熱時間愈長,這種作用就愈徹底,進食後愈能廣泛與消化液接觸而被吸收。吃粥比吃飯的血糖升得快,粥愈黏稠,食用者血糖升得愈快。

而且,粥和乾飯含水量不同,分別為半流和固體狀態,粥因此在胃內停留時間短,進入小腸快,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粥自然比乾飯更容易消化,血糖濃度自然更快出現高峰。

另外,粥中放豆子,如綠豆,可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雪上加霜,讓血糖飆升得更厲害。很多人喝綠豆湯雖未必加糖,但綠豆本身含豐富的澱粉,一碗綠豆相當半碗飯,所以即使沒加糖,澱粉也會迅速轉化成糖分,仍會推高血糖濃度。同等重量的同種米,不管做粥還是做飯,在完全消化吸收之後,最終形成血糖的量應該是相同的,兩者的區別只是米粥升高血糖的速度更快而已(尤其在餐後兩小時內)。

糖尿病飲食調理的原則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控制血糖的升高速度,對糖尿病的管理至關重要。可見,糖尿病患者不適合長期大量喝粥,陸游這位糖尿病老患者恰恰在此處犯了大忌而「執迷不悟」。試想一下,他雖有多種較為科學的養生辦法並持之以恆,但體內血糖濃度變化一直控制欠佳,這種慢性血糖侵襲的毒性過程,對眼睛、腎臟、心臟器官等都能構成不可逆的傷害,他的晚年恐怕也是百病纏身,未必真正瀟灑自在。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飲食和血糖情形,可惜陸游當時不知道。圖/By Agência Brasil Fotografias @ flickr, CC BY 2.0

如果不嗜粥,糖尿病老病號陸游或許能活過九十歲呢!

不過,瑕不掩瑜,我們也不能用現代的科學知識苛求古人,陸游的攝生之道,可取之處仍然很多。

面對肉體的病痛和精神的傷痛,他沒有被憤懣不平和憂鬱悲苦的情緒淹沒,而是以筆為武器,用詩歌撻伐侵犯中原的敵人:「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不斷宣洩和釋放如潮激情,從而得到一點慰藉,求得心理平衡,可說是他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疾病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不速之客。若可防最好;不能防者、不能消滅者,也無需害怕,人皆有瑕疵,與病和諧共存,努力把疾病的影響降到最低,維持盡量好的生活品質,難道不是正確的人生觀?即便今天,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受限於科技水準,遠遠談不上征服,但換一個角度想,保持樂觀心態,帶病而不受制於病,未嘗不可。

梁啟超曾對陸游發出由衷的讚嘆:「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除了對其愛國情操、尚武精神深表讚許外,大概也對他的養生之道、長壽之法佩服得五體投地吧!


 

 

本文摘自《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時報出版

The post 美味鹹粥竟讓陸游折壽十年?原是糖尿病惹的禍──《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棒球場上的心理學:教練的管教方式,會對球員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WBC經典賽系列文(3)

$
0
0

在一場棒球比賽當中,除了球員的技術之外,心理素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過去關於運動的研究當中,臨床運動心理學家Mahoney曾經提到,在高水準的競技比賽中,影響成績表現的因素,生理成分大概只佔了20%,其他80%則是受到心理因素所影響[引自1]。當然,這樣的說法或許會有一些問題,例如生理的體能基礎和心理層面的自我效能感之間,難免存在著一些交互作用;不過在一場實力相當的運動比賽之中孰能勝出,心理層面的影響力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而影響球員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來自於球隊的總教練。也因此,每到了國際賽,中華隊推出的總教練人選,總會備受棒球迷的關注,也常常是棒協和中華職棒之間權力的角力。除了兩個協會之間的權力爭議之外,教練對於球員的心理層面,也會帶來莫大的影響,過去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也對此多有著墨。到底,一個總教練能對球員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教練對球員心理的影響

教練這個角色的存在,對於球員們的心理,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力呢?近期對於球員心理狀態的研究焦點,聚焦在運動倦怠(Athletic Burnout)的這個議題之上。運動倦怠的議題,是從心理學關於倦怠(Burnout)的研究中衍伸而來,原本主要是被Maslach等人用來研究工作倦怠時所採用的詞彙[如2],後來被沿用到運動領域。

什麼是運動倦怠?

所謂運動倦怠(Athletic Burnout)指的是「運動員在運動情境中,由於經常性的,甚至是極端性的無法應付過多的訓練或是競賽的要求,因而導致一種生理上與心理上的耗竭[3]。而根據國外學者Raedeke與Smith的研究,運動倦怠又可以細分成三個部份,分別是:降低成就感(從運動當中所獲得的成就感變低了)、情緒與身體上的耗竭(對運動感到疲倦、無力等等)、對運動的貶價(對於運動的喜好程度降低,開始不喜歡運動了)[4]。國內學者盧俊宏等人將這份研究編修成中文量表,結果發現,用降低成就感、身體耗竭、對運動貶價等這三個因素來描述運動懈怠的情形,在國內的運動員身上也適用[5]。

那麼,一個運動員為何會出現運動倦怠的情形呢?心理學家Smith將運動倦怠分成四個階段[6]:

客觀情境(如:面臨很重要的比賽、訓練過於辛苦、報酬很低等等)→認知的評估(如:個人認為客觀情境已超過個人能力負荷、運動對自己而言已喪失意義等)→心理反應(如:緊張、焦慮、無力感等)→因應和行為反應(如:生心理產生不良反應、成績表現低落、退出球隊等)。

其中,第二階段(認知的評估)是一個人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的關鍵,當個人評估客觀環境已超過主觀負荷時,才會產生運動倦怠。

台灣棒球教練──家父長式的領導風格

那麼,教練在球員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這一點,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過去研究發現,華人社會的運動教練對待選手的方式,比較偏向家父長式的領導風格[7~10],這可能也反應了華人社會中特有的傳統模式。根據台大心理系教授鄭伯壎的研究發現[11],華人部屬的上下階層關係中,上階層的領導者對待下屬的家父長式領導方式,具有三大特色:「威權領導──對下屬具有完全的控制權,下屬必須服從、仁慈領導──對下屬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對下屬展現出關懷的一面、德行領導──長官對下屬展現出自律、無私的風範」。

簡而言之,長官具有權威的風範,但除了扮黑臉之外又有扮白臉的一面,會體恤部屬的辛勞、關心部屬及其家庭的狀況,且長官同時也會塑造出領導者應有的風範,這和西方社會的上下階層關係是很不同的一種運作模式。

而康正男(2005)則進一步將鄭伯壎等人的研究應用到探索我國棒球教練的領導行為,發現棒球教練家父長式領導當中的威權領導,又可以再細分成三個主要成分[12]:

  • 紀律精神:在球場上,教練會嚴格要求球員的學習態度,並表現出不服輸的奮戰精神;同時也要求球員維護球隊形象,在球場外也得自我約束個人的行為。
  • 要求服從:在比賽或訓練時,球員應該無條件服從教練的指示,避免與教練發生衝突。
  • 教誨訓示:教練會要求球員展現出最佳表現,當球員的成績不好時,教練會直接斥責,並對球員加以指導。

從這篇研究中可以發現,在我國的教練不僅要求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在場外的紀律也是教練管轄的範圍,這也是和西方棒球文化中很不一樣的地方。

%e5%ae%b6%e7%88%b6%e9%95%b7%e5%bc%8f%e9%a0%98%e5%b0%8e

家父長式之威權領導風格對球員運動倦怠的影響

那麼,教練的威權領導風格,對台灣棒球員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兄弟象的退休投手劉義傳,就曾經對此做過一番研究[13],他採用了康正男(2005)所編製的「棒球教練威權領導行為量表」來研究教練威權領導(紀律精神、要求服從、教誨訓示),對於球員的運動倦怠,是否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他以99學年度全國高中棒球聯賽硬式木棒組的其中八所高中棒球選手(共計207人)做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教練威權領導的方式,對於競技倦怠完全沒有顯著的相關;若改採迴歸分析,以威權領導對運動倦怠進行預測,則僅有「講求紀律精神」對「整體運動懈怠」、「對運動貶價」、「降低成就感」達顯著,且個別的解釋率僅有2.8%、2.7%、1.7%。

意思是說,若一個教練越講求紀律精神,越是嚴明要求球員表現出不服輸的態度,以及場內場外都要遵守一定的紀律,那麼球員就越有可能出現運動倦怠的情形,而他運動懈怠的型式,會反映在「這個球員變得不再那麼愛打棒球」、「這個球員從打棒球所獲得的自我成就感降低了」這兩個面向之上;且一個球員會出現運動懈怠的情形,只有大約2~3%是因為教練講求紀律的這個原因所導致的。

然而,國內另一份針對95學年度大專聯賽甲組球員所進行的研究卻發現,教練的威權領導模式,無論是和「整體運動懈怠」,或是和運動懈怠中的對運動貶價(不再喜歡打棒球了)、情緒及身體耗竭(對於打棒球感到不開心,筋疲力竭),都有顯著的正向相關,若採用迴歸分析,威權領導亦能夠正向預測運動倦怠。也就是說,在這份以大專甲組球員為樣本進行的研究中,教練越是威權領導,越容易讓球員對打棒球失去興趣、感到身心俱疲、失去打棒球的自我成就[14]。

到底為什麼這兩份研究的差異會如此之大呢?我認為這和教育結構也有關係。我國的高中生在高中時,受到的是很權威、階級性的教育,對於教練威權式的教導,或許也會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升上大學之後,更多元的思考模式,以及更有彈性的選課方式,教授的權威性不再那麼明顯,而對於教練的威權式領導,選手開始會去思索其意義為何,不再那麼吃這一套棒球訓練方式了。

當然,目前的研究僅針對高中、大學甲組棒球員進行研究,乙組球員是否適用?女子球員是否適用?我覺得這都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畢竟甲組和乙組球員打球的目的和動機有所不同,甲組比乙組以打棒球做為職業生涯考量的可能性更高;而女子運動團體和男子運動團體間的性別差異也是值得考慮的,女子棒壘球員和教練兼是否也會有威權領導的存在呢?或是影響她們更多的是家父長式領導之下的仁慈領導呢?這都是未來研究可以考量的面向。

_mg_9438

台大校內乙組棒球系際賽。圖/作者攝影

教練還會影響球員的哪些心理層面呢?

除了教練的威權式領導,可能會讓球員對棒球感到倦怠之外,教練還會影響到球員的哪些心理層面呢?根據康正男的研究發現,無論是業餘球員或是職業球員,總教練採取越多威權式教導中的紀律精神行為, 則球員會對教練越信任,也會對教練有較高的滿意度,同時也會對個人及球隊的表現有較高的滿意度[15]。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採用紀律精神行為,根據劉義傳等人的研究,得到的結果是會讓球員感到運動倦怠,但是康正男的這份研究,卻提升了球員對教練的信任程度呢?目前的論文並沒有對此提出解釋。若是以我個人的猜測來看,我認為是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球員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正如同前面曾經提到,根據Smith的研究發現,一個球員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的關鍵因素在於,一個球員對於外在客觀環境做出了怎麼樣的主觀詮釋[6]?因此,主觀詮釋可能是影響著教練的紀律精神行為,會哪些球員會產生運動倦怠,哪些球員對教練更信任,對自我、教練和球隊有更高滿意度的重要調節變項之一。

除此之外,康正男的研究也發現了,若是一個教練採取了越多威權式領導當中的教誨訓示行為,則越會損害教練和球員之間的關係,使得球員對教練領導的信任程度以及對教練的滿意度隨之降低,進而影響球員個人的成績表現,而且無論是在職業或是業餘當中皆是如此。因此,若是你所屬的球隊,有著像以前兄弟象的某位總教練一般,會動輒斥喝,甚至出手毆打球員的總教練,那麼這隻球隊的表現恐怕不會太好喽。

延伸閱讀

  1. Dorfman, H.A. & Kuehl, K. (1989). The mental game of baseball: A quide to peak performance. South Bend, IN: Diamond Communications.
  2. Maslach, C., Jackson, S.E, & Leiter, M.P. MBI: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6.
  3.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Burnout and overtraining: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4. Raedeke, T. D., & Smith, A. L. (2001).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3, 281-306.
  5. 盧俊宏、陳龍弘、卓國雄(2006)。Raedeke和Smith運動員倦怠問卷(ABQ)之研究。體育學報,39(3),83-94。
  6.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7. 周俊三(2003)。海峽兩岸籃球運動員教練的家長式領導、知覺動機氣候、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8. 高三福(2001)。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9. 陳鈺芳(2003)。教練領導、領導信任及運動員效能:多元領導模式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10. 湯慧娟、宋一夫(2004)。教練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價值觀對團隊承諾之影響研究。體育學報,119-130 。
  11. 鄭伯壎、周麗芳、樊景立(2000)。家長式領導量表: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14期,3-64。
  12. 康正男(2005)。棒球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概念建構與模式分析。體育學報,38(4),53-68。
  13. 劉義傳、王清欉、黃崇儒 (2013)。高中棒球選手心理堅韌性及教練威權領導與競技倦怠的關係。台灣運動教育學報,8(1),1-13。
  14. 曾建興、林彥伯(2008)。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大學棒球運動員運動倦怠之影響。北體學報,16,26-37。
  15. 康正男(2006)。棒球總教練威權領導與球員效能之研究:職棒與業餘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8,1-9頁。

The post 棒球場上的心理學:教練的管教方式,會對球員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WBC經典賽系列文(3)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好好珍惜我,好嗎?──依附理論系列(十)

$
0
0

依附理論系列


上一篇文章談到了「如何回應伴侶的負向行為」,而這篇文章則要來談談「如何回應伴侶的正向行為」這件事情。

不同依附類型如何回應伴侶對自己的善意?

過去研究發現,對伴侶的慷慨行為表達感激,確實是一種常見的反應方式[1][2],而且這也有助於增進關係滿意度[3],這是一件很容易了解的事情,因為伴侶對自己的慷慨行為,其實代表著對方對自己的關心與愛[4]。

但是,當伴侶願意花時間陪伴自己、貼心為自己準備晚餐,或是在約會時準備一個小驚喜時,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對伴侶的慷慨行為表示感激,例如米克林瑟(Mikulincer)等人的研究就發現了[5],逃避型比安全型的人,較少對伴侶的慷慨行為表示感激,對於關係比較沒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被愛的感覺;而安全型的人在感激伴侶時,比起逃避型的人,更少會感覺到不信任感,也比較不會威脅到他們「愛自己」的感受(narcissistic threat,自戀威脅)。

沒錯,對逃避型的人來說,他們對自己有較負面的看法,對他人也有較負面的看法,因此他們習慣性地避免和他人太過親近,好保護好自己的內心小世界,但是伴侶對他們好的時候,可能會激起他們對自己的負面看法,覺得自己很無能,因此加強了他們對自己的負面看法;但是安全型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他們覺得自己是很值得被愛的,對方也是願意愛自己的,他們只是互相照顧彼此而已。

更複雜的是焦慮型的人,焦慮型的人在感激伴侶時會感到很矛盾,一方面他們在感激伴侶時,會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以及被愛的感受,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會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威脅(narcissistic threat)、感到很自卑,這和逃避型依附是相似的,焦慮型依附者對於自我的負面看法,會讓他們擔心還不起對方對自己的好、覺得對方太好了,自己比不上對方等等,反而阻擋了他們對伴侶表達感激的動力。

2957642245_a380651d2e_b

圖/flickr,Brian Solis攝影

對自己的負面看法,讓不安全型依附者難以為伴侶錦上添花

除了對伴侶的慷慨行為報與感激之外,能不能為伴侶的好事情錦上添花(Capitalization)[6],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曾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伴侶對於正向事件的回應,比對負向事件的回應,更能決定一段關係的好壞,而回應伴侶的正向事件,又分成四種不同的回應方式──正向積極、正向消極、負向積極、負向消極[7],而唯有正向積極的回應,才能讓彼此關係變得更好,其他回應方式都會讓彼此關係變得更差(有興趣的人可以點到那篇文章去看看喔~)。

但並不是每一種依附類型的伴侶,都能穩定地給予伴侶正向積極的回饋。蒐福.羅斯(Sofer-Roth)的研究發現,不安全型伴侶比較會採取那些讓關係變得更差的回應方式,他們對於伴侶的好事心不在焉、漠不關心的態度,讓伴侶不再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就,漸漸地在心裡築起了一到牆。

而不安全型依附之所以無法給予對方正向積極的回應,和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有關:焦慮型依附對自己抱持著負面的看法,因此當他們看到伴侶的成就時,很難純粹的為對方感到開心,反而比較容易因此感到羨慕或忌妒,甚至去批評伴侶的成就;相反地安全型的人比較能對伴侶的好事感到快樂與欽佩,比較不會對伴侶所分享的喜悅感到無聊[8]。

至於逃避型依附呢?他們不敢和伴侶太親近、和伴侶保持距離的態度,讓他們更難以對伴侶報以正向積極的回饋。尤其是當伴侶之中,有一方是焦慮型依附,另一方是逃避型依附時,彼此之間會給予最少的正面回饋[9]。

_MG_1255

當我們對自己抱持著自卑的感受,就很容易封閉自己,難以對伴侶的喜悅給予正向積極的回饋。圖/Psyphotographer(作者攝影粉專

找回純粹的愛

那麼,不安全依附者在面對這些事情時,到底該怎麼辦呢?敝貓就來分享一個我的小故事吧。

還記得我的某任前女友,總是會在我有成就時,為我感到純然的開心,像是她曾陪我去一家公司簽寫作的合約,在那時候她告訴我說:「我覺得我的男友好棒喔!剛剛在談合約的時候,我覺得你好成熟。」但是當她在和我分享她的喜悅時,我總是沒辦法純然地為她感到開心,因為當時的我,總會擔心她和其他人太好,因而減少我在她心中的重要程度,或是感到自己不如她。

在某一次旅遊的回程時,我在她懷裡哭著跟她說,我覺得她真的很厲害很厲害,可以和朋友們相處融洽,把事情處理的很好;而我總是被其他人討厭,覺得沒辦法像她一樣好……。

想當然的,那段關係並沒有維持得很久就結束了,因為當時的我,對於自己的自卑感,壓垮了我對她純然的愛與欣賞。

現在回過來想,當時的女友,之所以願意對我這麼關心與支持,並不是因為她同情我、可憐我,而是她願意真心真意的愛著我,而我也是一個值得被愛、被關心的人。只是當時的我,還活在過去一些被排擠、被霸凌的陰影裡,因此沒能看見自己早已成長,早已不是過去那個脆弱的我了。

對一個自卑感很重的人來說,對方對自己的好,常常會讓自己覺得還不起;但是其實仔細想想,這並不是對方對自己的施捨,而是每一個人,都有值得被愛、被喜歡的地方,而對方是如此的喜歡自己,所以才會願意發自內心的愛著你,不是嗎?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對對方的善意表達感激,因為這些,正是你值得被愛的證據。你也可以試著對對方付出,讓你們的關係可以持續下去,畢竟,對方願意對你這麼好,肯定也是你的好,讓對方深深地受到感動,才願意為你付出這麼多;而不是對方可憐你、同情你,才願意照顧你、陪伴你吧。

每一個人,都是值得愛人與被愛的,只要你找到了那一個願意和你相愛的人。對她而言,你不必擔心自己不夠好,因為她就是如此地愛著這個純然的你。

img006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張愛玲《愛》圖/作者繪製

延伸閱讀:

  1. Frei & Shaver,2002 Respec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rototype definition, self-report assessment, and initial correlates.Volume 9, Issue 2, pages 121–139.
  2. Weiner,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4): 548–573.
  3. Algoe, Gable, & Maisel,2010 It’s the little things: Everyday gratitude as a booster shot for romantic relationships.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 217–233.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 Shaver, P. R., & Hazan, C. (1993).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Theory and evidence. In D. Perlman & W. Jones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4, pp. 29-70). London, England: Kingsley.
  5. Mikulincer, M., Shaver, P. R., & Horesh, N. (2006). Attachment bas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osttraumatic adjustment. In D. K. Snyder, J. A. Simpson, & J. N. Hughes (Eds.), Emotion regulation in families: Pathways to dysfunction and health (pp. 77–99).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 Gable,Reis,Impett,& Asher,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 Vol. 87, No. 2, p.228
  7. Shelly L. Gable&Gian C. Gonzaga(2006)Will you be there for me when things go right? Suppor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 disclosur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8. Sofer-Roth, S. (2008). Adult attachment and the nature of responses to a romantic partner’s expression of personal happines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Bar-Ilan University, Ramat Gan, Israel.
  9. Shallcross,Howland,Bemis,Simpson& Frazier(2011) Not “capitalizing" on social capitalization interaction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security. J Fam Psychol. 25(1):77-85. doi: 10.1037/a0021876.

The post 好好珍惜我,好嗎?──依附理論系列(十)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想減肥又懶得運動?從散步做起也有效!

$
0
0

之前的兩篇文章,我們告訴大家兩個重要觀念:

  1. 減重為什麼這麼複雜:涉及身體能量運用的多系統交互作用
  2. 減重為什麼這麼困難:缺乏即時、有效的反饋

大家可千萬不要看了這兩篇就放棄治療啊!實際上,減重還是有很多可行而且實證有效的做法。如果照著醫學系統的學習法,應該要開始講各種複雜的生理機制了,但擔心大家看了複雜的身體代謝機制就昏頭轉向,今天我們要來點輕鬆的!散步!!!

飲食跟運動是減肥的兩大關鍵,但重點是:到底要吃什麼?什麼時候吃?該做什麼運動?什麼時候動?今天這篇文,就會告訴你如果想散步,什麼時候效果可能最好喔~

為什麼要先講散步?跑步或重訓不是效果更好嗎?

大家一定會疑惑,為什麼我們講這麼基礎的東西:散步。

「做比較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或者強度高的重訓不是效果更好嗎?」很多朋友一定會想這樣問。

你說的沒錯,確實散步的「效果」沒有重訓跟慢跑這類更耗能的活動好。但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用「沒有時間運動」這個理由來拒絕運動。如果我們精準一點來說,也許是「不太容易進入適合運動的狀態」。即使是跑步這種相對簡單的運動,你可能要準備好跑鞋、慢跑褲、輕鬆的上衣。如果你剛從辦公室出來,要進入可以跑步的狀態,其實要花上一些時間。如果要重訓,那可能還要搭車去健身房才有辦法。

但散步就是真的「隨時可做」的運動了。不管你在哪,穿什麼鞋,出去走走的難度都不高。更棒的是,多數人的身體狀況都不會因為散步產生過大的負荷,就算跟爸媽一起走,也不用擔心彼此速度差太多,不管是一人還是多人都可進行,可說是開始運動人生最簡單的第一步啊!!!

圖/美的好朋友提供

但如果想散步,到底要什麼時間散步最有效?現代人的時間分秒必爭啊!畢竟大家都是一秒鐘幾十萬上下,時間總是要花在刀口上對吧?剛好在 2016 年底刊登在 《Diabetologia》的一篇研究,給了我們不錯的方向!一起來看看這篇研究吧!

散步在什麼時間最好?研究指出:飯後效果不錯,晚餐後效果更佳!

肥胖、血糖、胰島素抗性是一整組的問題,彼此非常相關。因此我們選了一篇有關飯後血糖的研究,來讓你參考該什麼時間去運動。適度運動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幫助,但有些運動可能太過劇烈,散步是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的。因此想研究看看到底什麼時間散步最有效。

因此他們把 41 位得了糖尿病的成人隨機分成兩組,兩組都要求他們每天散步 30 分鐘。差別在於一組是隨便你什麼時間去散步,只要總共累積到 30 分鐘就行。另外一組則是要求他們必須在三餐的飯後 5 分鐘就出發,出去走 10 分鐘,每天累積 30 分鐘。

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餐後就出發散步的這群人,血糖的控制程度明顯比隨便時間去散步的另一群人,餐後散步者的餐後血糖平均下降了 12%。

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在晚餐後的這一次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比早餐和午餐都還要明顯!在研究中發現晚餐後這次的運動,更是讓餐後血糖降低 22% 之多!

為什麼是晚餐呢?可能跟晚餐大家通常吃得比較豐盛,而且晚餐大家喜歡吃完就坐到沙發上去看電視休息有關。

圖/美的好朋友提供

這個研究並沒辦法明確解釋,確切是什麼原因使得飯後散步的效果比較好,畢竟這牽涉到非常複雜的生理機轉,難以在單一個實驗就完整釐清因果關係。但這確實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證據,告訴你如果要散步運動,在什麼時候出發最好。

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時間地點也方便的話,我們當然希望你投入更多時間在更高強度的有氧或無氧運動上。但開始運動這件事情,絕對是「先求有,再求好」,總比完全不動好。這也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情境。午休或晚上吃完飯,就找幾個辦公室的好朋友、學校的好同學,或者是親密的家人、伴侶去走一走,別直接坐在那養肚子啦~而且吃越豐盛就越應該要去走喔!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如果飯後坐在那不動,不只是會讓飯後的血糖高,也可能讓接下來 24 小時的血糖波動值變大。看到這,你還敢吃飽就躺在那當沙發馬鈴薯嗎?

開始動,就是邁向成功減肥的第一步!

這篇文章別忘了分享給家裡的長輩喔~趁機會關心他們的身體吧!肥胖跟代謝症候群影響台灣中、老年人的健康非常大,能夠讓他們養成一個簡單、易於執行、甚至可以親子同樂的生活習慣,怎麼能不做呢?


  • 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如果只做散步運動,什麼時間散步最有效?全家必須看!減肥全攻略(2)

The post 想減肥又懶得運動?從散步做起也有效!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閱讀文學小說能讓你瞬間變得更懂人心,真的嗎?

$
0
0

聽說閱讀文學小說,能讓讀者的社交能力變好?且慢且慢,這篇文章即將要告訴你令人遺憾的事實······圖/Pixabay

2013年10月,《科學》(Science)期刊刊載了一篇由基德(Kidd)與卡斯塔諾(Castano)兩位學者共同發表的文章1。他們認為,閱讀文學小說(literary fiction)能使讀者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馬上就變好。

在該研究中,實驗參與者會先閱讀一篇短文,再接受心智理論能力的評量。短文可能來自文學小說(短篇的文學經典小說)、暢銷小說(驚悚或愛情小說)或是非小說類文章。結果顯示,實驗參與者在閱讀文學小說之後,心智理論能力會立即得到顯著的提升!但若是閱讀暢銷小說或非小說類文章,並不會對心智理論產生立即性的影響。(編註:2013年的研究內容,可參考《文學小說讓你更能讀懂他人的心》一文)

這個結果不但話題性十足,也為該研究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帶來可能的解答,因此迅速獲得大眾、媒體以及相關領域研究者的注目。事隔三年,經過多方人馬的重複試驗後,如今這個結果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多呢?

據說常看小說的人,讀心能力比較好?

在文章繼續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何謂心智理論、何謂文學小說

簡單來說,擁有心智理論的能力,個體方能推敲出他人的想法、感受、情緒、意圖、信念······等2

好比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我知道他這樣做你會很不爽、你的遭遇和心情我能感同身受、我懂你會想要怎麼做······等。缺乏這樣的能力,會對社交技巧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14048900050_73bc2cfc99_z

擁有心智理論的能力,個體方能推敲出他人的想法、感受、情緒、意圖、信念…等。圖/By Jan Truter @ flickr, CC BY-NC-ND 2.0

而文學小說和一般的暢銷小說的差別則是在於讀者的角色。偵探小說也好,科幻或愛情小說也罷,不管主題為何,讀者的角色大抵都是被動的聽故事的聽眾。讀者的閱讀焦點也多集中在故事內容、情節發展。但是,文學小說的特性除了著重於人物性格和其內心世界、主觀感受、以及思維的描寫外,更鼓勵讀者以小說中人物的觀點或立場來思考、批判小說中的情景,例如艾麗斯.孟若所著,描述富家女與律師不倫之戀遭女僕舉發的短篇小說《柯莉》。

回歸正題,基德和卡斯塔諾一開始為何會想知道閱讀文學小說能不能影響人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呢?事實上,這個實驗構想其來有自,並非憑空猜想。過去不少實驗都發現:「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存在正相關。白話一點講,就是小說讀愈多的人,有愈好的心智理論能力3–6

為什麼會這樣呢?各種推論紛紛出籠6,像是可能因為常讀小說,會有比較多的機會模擬書中人物的心境立場;因為小說場景或事件豐富多變,沒讀小說的人沒機會經歷······等等。再加上這個相關程度會受到讀者容不容易「入戲」(即敘事移轉程度高低)、同理心強度等因素影響,使得以上的推論更顯得合情合理。

但儘管這些推論再合邏輯,也僅止於推論。這也是這類研究容易遇上的難題:統計上的相關就只是相關,無法供我們推論因果。這些人是因為讀了很多小說,所以心智理論能力變得比較好?還是,心智理論好的人就容易養成讀小說的興趣?或是有其他千百種未知的因素同時導致一個人的心智理論好恰巧又愛讀小說?

閱讀文學小說,訓練你的同理心

其實在基德兩人的研究問世之前,就已經有人嘗試過讓參與者讀完一篇小說後立即測試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是否改變的研究,但沒有得到肯定的結果3。而基德和卡斯塔諾兩人針對「『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之間的正相關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則是提出了一種符合直覺又吸引人的解釋。在基德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僅僅在實驗中讀了短短一篇文學小說後,心智理論能力便有所提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經年累月大量閱讀小說的人,心智理論能力比不讀小說的人好似乎也不足為奇,甚至可說是理所當然了。

至於為何基德兩人的研究中,只有閱讀文學小說才有效果,閱讀其他類型的小說卻沒有效果呢?他們的解釋是由於文學小說的特性使然。就像前面提到的,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小說,文學小說較能誘使讀者融入情節中同理書中人物的感受,理解、揣測他們的行為。這些「練習」都屬於心智理論能力的一環,於是這些「練習」使得閱讀文學小說的讀者的心智理論能力獲得提升。

548646841_e4e449165a_z

在基德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僅僅在實驗中讀了短短一篇經典小說後,心智理論能力便有所提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經年累月大量閱讀小說的人,心智理論能力比不讀小說的人好似乎也不足為奇,甚至可說是理所當然了。圖/By Paul Bence @ flickr, CC BY-NC 2.0

2015 年,布萊克(Black)與巴恩斯(Barnes)兩位研究者執行了一個與基德兩人的研究相似的實驗7。在基德他們的實驗中,不同組別的參與者閱讀不同類型的小說或短文;但在布萊克兩人的實驗中,每位實驗參與者都必須閱讀文學小說與非小說類短文(介紹事實的文章),但每讀完一類的文章研究者都會評量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一次。結果在閱讀文學小說後,心智理論的能力確實比閱讀非小說短文之後的心智理論能力還要好,雖然效果非常小。

而在2016年,另一組研究者則是更進一步地讓實驗參與者讀完一整本小說之後8,再對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加以測量。在開始閱讀小說前,不同組別的參與者間有相當的心智理論能力。但在讀完小說後,閱讀文學小說的參與者在九個不同的心智理論能力指標中,有兩個指標確實變得比其他組別的參與者好。

上述的研究似乎都多多少少支持基德他們所發現的實驗效果。不過想必各位也都注意到了,這兩個研究的實驗設計皆與基德兩人 2013 的實驗有些許出入。有沒有人完全複製了基德兩人的實驗呢?結果又是如何?

文學小說是不是真有幫助?尚未有定論

事實上,另外有三組各自獨立的研究者都試圖複製基德兩人的原始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於是這三組研究者在因緣際會下,將彼此的研究合併在一塊兒於今年發表了一篇打臉文9。在這三組研究者的多個實驗中,不但程序、測量指標都和基德兩人的原始研究一樣,連他們給參與者閱讀的讀物也一模一樣。為什麼整個實驗程序、實驗材料都一模模一樣樣,出來的結果卻不一樣?

5922958197_35ce097132_z

有三組各自獨立的研究者都試圖複製基德兩人的原始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代表這個結果是非常令人存疑的。圖/By PictureWendy @ flickr, CC BY-NC 2.0

這樣的結果讓人不禁懷疑,「閱讀短篇文學小說能讓人立刻變得更能理解他人心思」這個效果,是不是很微小或甚至不可靠?打臉文的作者們呼籲9,大家可別先抱太大的期望,誤以為研究者早就「證實」不管誰花幾分鐘讀一篇短篇文學小說之後,他的心智理論能力馬上就會變好。

於是,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究竟「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能力兩者間的相關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有其他沒被注意到的因素,影響了基德他們的研究結果?是不是某些人格特質的人,才能藉由短篇的文學小說得到立即性的好處?暢銷小說真的無法提供類似效果嗎?看來,咱們只好把這系列的研究當作連載小說看下去了。

參考文獻

  1. Kidd, D. C. & Castano, E. Reading Literary Fiction Improves Theory of Mind. Science 342, 377–380 (2013).
  2. Premack, D. & Woodruff, G.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 Behav. Brain Sci. 1, 515–526 (1978).
  3. Djikic, M., Oatley, K. & Moldoveanu, M. C. Reading other minds: Effects of literature on empathy. Sci. Study Lit. 3, 28–47 (2013).
  4. Mar, R. A., Oatley, K., Hirsh, J., dela Paz, J. & Peterson, J. B. Bookworms versus nerds: Exposure to fiction versus non-fiction, divergent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bility, and the simulation of fictional social worlds. J. Res. Personal. 40, 694–712 (2006).
  5. Mar, R. A., Oatley, K. & Peterson, J. B.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reading fiction and empathy: Ruling ou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xamining outcomes. Communications 34, (2009).
  6. Oatley, K. Fiction: Simulation of Social Worlds. Trends Cogn. Sci. 20, 618–628 (2016).
  7. Black, J. E. & Barnes, J. L. The effects of reading material on social and non-social cognition. Poetics 52, 32–43 (2015).
  8. Pino, M. C. & Mazza, M. The Use of ‘Literary Fiction’ to Promote Mentalizing Ability. PLOS ONE 11, e0160254 (2016).
  9. Panero, M. E. et al. Does Reading a Single Passage of Literary Fiction Really Improve Theory of Mind? An Attempt at Replication. J. Pers. Soc. Psychol. (2016). doi:10.1037/pspa0000064

The post 閱讀文學小說能讓你瞬間變得更懂人心,真的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153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